湘君理财堂,湘军为什么很能打?

2023-11-09 176阅读
广告一

湘君理财堂,湘军为什么很能打?

湘军为什么强呢?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有正版的朝廷背书,毕竟大清虽然拉胯,好歹也是正统王朝;第二个原因是湘军有权力自己“挣”钱,大清为了平定太平天国,所以只能选择放任湘军;第三个原因是大清欠了洋人太多钱,所以洋人选择支持大清旗下的湘军。

湘君理财堂,湘军为什么很能打?

(1)被大清选择的曾国藩1850年底,一直落榜的洪秀全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这哥们也一度想当做题家,考科举,但是水平太差,上不了榜。这哥们虽然不是一个靠谱的做题家,但是搞事很厉害,于是洪秀全拉了一伙人,反了大清。但是这个考试水平很差的做题家搞事是一把好手,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一次严峻考验,甚至比英国佬还可怕,毕竟英国佬志在讹钱,如今的洪秀全却是要大清的命。

面对洪秀全起义,大清必须镇压起义!从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始,清廷就开始调兵,结果到了咸丰三年,大清调集各省“绿营”军队加在一起也才九万七千七百余人,不仅战斗力拉胯,被太平军溜着打以外,还特别花钱,大清户部在镇压起义军身上已经花了二千五百一十万余两!到了咸丰三年六月,国库里的银子就剩下二十二万七千余两。别说打仗了,多养几匹马都费劲。

大清现在的问题就是自己家里的“绿营”屁用没有,只剩下跑路的本事,但是钱又花得那么多,大清心里着急。于是大清只能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请外包!俗话说就是兴办团练。这个“团练”说起来不知所谓,其实就本地的民兵,不过民兵的钱是没有的,但是大清认你这个编制,反正就是只给编制不给钱,大家觉得这对大清不是好事吗。这其实是双刃剑,因为现在不搞团练,那么这些地方可能就丢了;现在大搞团练,以后这些封疆大吏不仅控制了税收,还多了武装部队,以后有了物理反清的实力,后来东南互保就是明显的体现。

不过不用团练基本就是找死了,于是就开始要求封疆大吏们练兵,于是大清朝廷先后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其中湖南团练大臣就是曾国藩。但是作为杰出的做题家老曾不想干这活,因为这哥们是一个文官啊,现在要他去干这粗活,而且还不给钱,于是一开始一直在吐槽,但是领导发了要求,不爽也得去,于是在1852年底,曾国藩还是办了一支叫做“湘勇”的队伍,毕竟要吃饭的。

(2)自给自足的“临时工”团练这个队伍虽然给了旨意,但是本质上是临时工,临时工就很坑,。原本按照大清的流程,“平贼”这件事情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玩意如果涉及到系统,那就比较麻烦了,跟太平天国的军事会战该由军机处统筹,而前线大将和监军要让礼部和吏部选调,兵部还得派人指导技术、而工部供给军备物资装备,当然最重要的是户部,负责提供资金,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但因曾国藩的湘军属“临时工”,直接联系不到朝廷,朝廷六部根本懒得搭理他,毕竟一个编外人员,除了军机处会给他发几个通知以外。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户部,直接不给钱,所以曾国藩啥都要靠自己去征集,而且还得当乖宝宝,毕竟官军不能做得太过分。但是没钱就不能打仗,这一点曾国藩很明白,于是他就让朝廷默许他收税,朝廷一开始是不肯的,怕他做大变成藩镇,而曾国藩也压根就不指望从空荡荡的户部获得资金。事实上,湘军前后十二年,近三千万两银子的开销,执行的主要是另一种模式——即由朝廷给予默许,然后曾国藩组织人员自己起来收税,让“包工头”们设法自筹。这个无疑是违背祖宗的决定,因为大清是靠大明内乱拿得天下,所以虽然大清也重用汉人,但是他们一直防止汉人造反,所以大清的规矩是掌兵者不理财,理财者不掌兵,所以钱不归将管,而兵不归地方督抚管,所以自贰臣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后到咸丰年间,大清就没有管钱又管兵的存在。

但是大清要曾国藩剿匪,又不肯给钱,这想想都不可能有战斗力,逼急了可能老曾也反了,所以大清决定,给曾国藩一个政策。大清也一度害怕曾国藩做大,明里暗里限制曾国藩的湘军的发展,不管老曾如何抱怨封疆大吏搞事掣肘,比如在咸丰五年,老曾就在江西参劾巡抚、按察使司等省级大员,还是老曾如何要挟朝廷,要求给地盘给粮食,不给就打算请辞兵部侍郎不干了,但是皇帝就是不允了。但是到了咸丰十年,由大清的自己人“绿营”军建立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消灭,大清只能靠湘军,不然得被太平军连锅端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就开始加官进爵了,到了咸丰十一年,大清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巡抚、提(督)、镇(总兵)以下悉归节制。

曾国藩的湘军军队可以从捐输、运饷盐、兴厘金、拨丁漕、请协济、提关税、收杂捐七项办法中搞钱,这样一来,打下来的地盘越多,自然挣的钱也就越多了。比如说搞厘金这点就让湘军挣得盆满钵满,单单就设卡抽税,湘军就江西、广东、湖南东征局三处就捞到了千万两银子。而有了钱,自然就容易征兵,买先进武器,自然就能够顺利增强实力了。

(3)列强的干涉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西方列强是保持中立的,甚至因为洪秀全搞拜上帝教,一度偏向支持太平天国运动。但是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害怕大清完蛋了,这是为啥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大清欠了列强那么多的钱,如果大清死了,那钱谁来还呢?所以大清的负债在这个时候反而成了被支持的筹码。于是西方列强跟太平天国的关系逐渐由“友好”转为对抗,最典型的就是洋枪队,这是些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的。

在上海一战之后,太平军与西方列强彻底撕破脸,于是太平军就没办法拿到西方的军火,大家看《投名状》就知道,太平军非常爱用火器,反而是李连杰的部队火器不多。断了太平军的火器,太平军反而不好打仗了。最终大清和西方列强沆瀣一气,正式勾结在一起,而湘军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也顺利镇压太平军,内外交困的太平天国最终走向了彻底灭亡。

(4)结语

湘军是一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部队,它具有一定先进性,但是它依旧不是现代军队,打打农民部队也就是极限了。它没办法保家卫国,但是它指引了后来者的路,它是中国现代军队的先驱。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

乔家在乔致庸的时期到底多有钱?

2006年,央视大剧《乔家大院》,剧中主角乔致庸,一步步走向晋商首富,可以说是富可敌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代学士梁启超曾说过:

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

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鄙人常自夸于世界人之前。

由此可见大家对晋商传奇人物:乔致庸的一生的吸引、好奇以及对晋商的尊重与探秘

今天小编就简单介绍下这位传奇人物的致富道路(如有不同意见,关注小编,欢迎指正):

乔致庸(1818-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他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帝,而这一时期正是大清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社会战乱频仍的乱世,而乔致庸却在此游刃有余,为乔氏家族的繁荣立下了大功。

乔氏经商起于乔致庸之祖父乔贵发:乔贵发走的是很典型的勤劳致富之路,他将山西人那种吃苦耐劳和精明能干的特质充分体现出来。待生意稍成规模,他干脆聘请了掌柜来主持业务,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范围,以油、酒、米、面为主要业务,兼营其他,上自绸缎布匹,下至蔬菜杂货,适应市场需求,不分行业,应有尽有,获利丰厚。

乔致庸早年丧父丧母,由长兄乔致广抚养成人。他“幼嗜读书,思以儒术昌门阀”,也曾考中过秀才。但约在35岁至40岁间(咸丰后期),因长兄乔致广辞世,他只得弃儒从商,操持起乔家的商业。

道光二十年(1850年),乔致庸以独立资本,在包头财神庙街西口路北增设“复盛全”,瓦窑沟口路西增设“复盛西”。咸丰年间,又经营复盛菜园。此时,包头人口的增长更加迅猛,经济也日益兴旺繁荣,“复”字号的开设正应其时,获利异常丰厚。再加上三家“复”字号各有侧重,互为倚角,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包头实力最为雄厚的商业企业。乔氏的“复”字号在包头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包头甚至有“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山西人雷履泰、李正华于嘉庆二年创立的“日升昌”是第一家票号,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票号产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购和贸易全要靠现银支付。山西商帮多数从事长途贩运,开支巨大,现金转运,不仅不便,而且危险。

当乔致庸意识到票号的广阔前景后,志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汇通天下。于是利用乔家的资本一气开了两个票号“大德通”和“大德丰”。成立于咸丰年间的“大德兴”最初主要经营茶叶,同时也搞汇兑。乔致庸后来发现票号是更新的产业,于是改成汇兑为主,茶叶为辅。光绪十年,乔致庸把“大德兴”改为“大德通”,同年专门成立了“大德丰”票号,专营汇兑。

在乔致庸经营下,后来大德通和大德丰都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票号。乔致庸把每年利润部分继续投入作为资本,行话称为“倍本”。

于是在乔致庸经营下:票号在全国各地有20多个码头(分号)。西至兰州、西安,东至南京、上海、杭州,北至张家口、归化、包头,东北至沈阳等地,均设有乔氏商号。

到庚子事件之后,国家再次放开民间公款汇兑,所有山西票号都大获全胜。据当时的户部档案记载,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户部有三分之一的银两存在各家山西票号中。

这些都证明1900年以后山西票号的飞速发展,乔致庸的经营达到了顶峰。

至此,乔氏的商业帝国基本成形。

那他到底有多少钱?

乔家到底有多少钱,固定自产千万两白银,流动资金只能大致估算在700-1000万两白银,最后还有不可估价的不动产、票号、门面。当时的美国学者曾经谈及太谷,说这里是中国的华尔街。看看乔家大院,大院一共有313个房间,而且据说乔致庸在修房子的时候,每一块砖下面都要放一枚铜钱的,这样的房子在当时到底值多少钱?当时世界上除了最高统治者和他们手下的高官王亲,有多少商人能造得出这样规模的大宅呢?

首先来说说他的票号,他的票号几乎覆盖全国各大城市,而且发展速度异常之快,当时全国的大票号几乎全是他的,比如大德通、大德恒等。接着来说说他的地产,他的地产最为主要的一个就是乔家大院了。由于当时清王朝对外经济占据很大劣势,白银大量外流,为了安全起见,乔致庸在家院附近购置了大量地皮,并着手修建了这个规模相当庞大的宅院。乔家大院在当时也是一份价值相当巨大的资产。而放在现在价值更是无法估量,毕竟已成为一标志建筑。除此之外,他的钱庄、当铺、粮店也有几百处之多,这个也是一笔不小的资产。

2、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时,乔家也为其捐银10万两,据说李鸿章也给其题过对联,为: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作为乔家的主管人,乔致庸其私人资产肯定也是一个大数目,左宗棠安定西北很大一部分军费就出自乔致庸之手。左宗棠对乔致庸也是相当感激,曾亲切的直称其为“亮大哥”。做商人能做到让左宗棠称其为大哥的地步,不可谓不成功啊!

在世界到底算不算富豪?

他在当时的清朝有钱,但乔致庸在世界不算是顶尖,但也排名靠前。虽然当时的清朝与列强有差距。就拿清末GDP来说,当时大清为十几亿,而英国的已上百亿美元,美国的更是高达300亿,但要说个人方面:

晋商乔致庸(1818-1907年)小编,找到美国大概同时期的两个代表人物:

1、杜邦家族

1802年杜邦家族在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市的白兰地酒河畔创建了杜邦公司,公司总投资36000美元,发起股计18股,杜邦家族占其中12股,占有绝对的支配权。与美国历史几乎同步的杜邦公司,开始了200年的光荣之旅。

到了1820年,杜邦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政府最大的火药供货商。随着一战、二战、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杜邦家族挣得盆满钵满。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家族总资产超过了1500亿美元,大概是当时世界首富的7倍。

2、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

美国“石油大王”、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在美国商业史乃至世界商业史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

“石油大王” 随着对石油生意的深入,也意识到必须扩大规模,于是便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一起成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经营业务与第一家略有不同,主要是做石油的进出口贸易。为了抵制石油市场质次价乱的乱象,洛克菲勒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一方面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为了降低成本,洛克菲勒组织研究团队,成功地研发出了自制油桶、自制炼油用的硫酸,同时不断买进油船和输油管……在不断的努力下,洛克菲勒逐渐控制了当地26家石油公司中的21家,石油帝国初步形成。

截止1884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石油企业,洛克菲勒本人也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顶尖富豪,并在之后不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

...................

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古今趣事!

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怕俄毛 怕日本 更怕徐老虎刘志丹

直奉大战是郭鬼子在打,大家都知道了,影视剧里面有介绍,脉络也比较清晰。少了郭鬼子就六神无主也是事实,但是影视剧对于 中东路 事件的冲突铺垫的不够。大家需要注意的是27年底南方城市的一起外交事件,国内形势的交错酝酿,经过一年的发酵,29年夏他就折腾出来事情了。结果很惨,大家可以搜索,给俄毛揍的很惨,东北局势的三方制衡被打破。

1930年9月18日中原大战 人生巅峰

结果就是主力出关,经略幽燕,分兵讨伐石友三,感觉人生被算计。

一年后,旧仇未报,新恨又添。

有资料说沈阳的巨大财富损失,以及小六子的外交信函被起获证明,这期间他存在一些列的政治外交误判。

好吧你说成立就成立,他还有机会,就是守住关宁锦走廊。守在这里就是守卫华北的门户。守卫这里,从历史角度看,代价会比淞沪小一些的,但是你有华北的财富,你有机会唤起全民的热情支持你和奉军在这里干上一架,拼光不是目的,前提是你有机会取得一次战术上胜利的机会来改变日本朝野的认识,就算是看在老帅的份上。

锦州事件黑你不亏,守土有责。只要握有锦州,军事上满洲割据不现实,政治上满洲国疆域于历史上不完整,当然了溥仪在天津地面上受委屈你是地方长官有责任。

固然有国府国联的外交瞎指导,如果说日军玩登陆的话,一样玩完是事实。但是总体战一开,蒋先生不介入不表态恐怕也很难,事实上你怕了怂了,好嘛蒋先生还懒得表态呢。

海外游了一大圈,你又来到了鄂豫皖。认识了徐老虎,尾行至陕甘边。

送粮送枪送编号,真应了你爹说滴,除了老婆我啥都能给你们。

我无意对任何人鞭挞,仅仅是想说:历史总是不禁感叹,逾九十年前的那场民族灾难,做决定的人稍微处理的好那么一点,我们的民众会少受很多苦。

曾国藩家书值得看吗?

曾国藩被誉为清末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清王朝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教育思想如瀚海遗珠,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实际上,曾国藩在学问和事业上的成就,既体现出其做人的品行、态度和胆识,也体现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径。曾国藩是传统伦理纲常的卫道者,一生志向高远,注重提高个人修养,自拔于流俗,克己立身,注重家训家风建设,以家书为媒介,勉励家中子弟,在教育后代方面取得了成功。《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千千万传世文字中的精要部分,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同样,《曾国藩家书》中的治学之道既是曾国藩治学经验的具体总结,又是曾国藩治学之道的生动示范。

对于《曾国藩家书》值得看的问题,先看看名人们怎么看,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接着从《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和先进性上加以说明:

第一、名人对《曾国藩家书》的肯定毛泽东:在延安时,毛泽东还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这本书。《曾国藩家书》编撰者唐浩明:指出:“《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钱穆:钱穆先生在论及曾国藩的治学方法和学问成就时指出:“至论学术,曾氏也有他自己一套独特之旗帜与地位。述说近百年来之诸儒读书论,曾氏是极可注意的一人。”可见钱穆对曾国藩学问成就的高度评价。

第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内圣之教、外王之道“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曾国藩遵循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之教包括学问之道和立德修身两个方面,外王之道包括处世之学和持家之方两个方面。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不仅时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对其家人和部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内圣之教

(1)学问之道

首先,读书以明强为本。曾国藩在守父丧的一年多时间里,对自己出山办团练的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反省,反省的结果是他终于明白了只靠法家雷厉风行的手段是不能成事的,必须杂糅黄老之学。曾国藩把《中庸》中对学者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归纳为“愚必明,柔必强”六个字。所谓“愚必明,柔必强”,就是说想要做愚公,必须明白事理;要是柔弱处世,就必须自身变强。

其次,读书以立志为要。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规模远大,指的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远大的抱负。所谓“志”,指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对某种追求的恒心和决心。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提及做人要有志、有恒、有识,志向和恒心、胆识是经常一起提及的。

最后,关于读书的方法。曾国藩在书信中经常指导兄弟子侄读书,也提出了很多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一,读书宜体察涵泳。所谓体察,指的是将课本知识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切身体会书中的意思。所谓涵泳,指的是将圣贤所说的当作雨露来洗涤读书者的内心,就像雨露滋润花草树木一样。其二,勤做读书札记。曾国藩虽然身为朝廷重臣,但是经常在书信中指导儿子的读书学习,某次书信中要为儿子的《诗经》作指导。在此基础上,曾国藩传授给儿子一个读经史的具体方法,勤做读书札记。曾国藩提到了两个做读书札记的好处:一是看到自己有新的见解的地方,就记下来自己的心得;二是遇到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将自己的疑惑记下来,以后有了新认识再将这个过程记下来。其三,“猛火煮,漫火”法。猛火煮就是要快速大量的阅读,刚开始读书时宜快速阅读全貌,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漫火温就是对课本中的细节慢慢咀嚼研读。曾国藩的这种不尽信书、不迷信权威和勤做读书札记的方法对后世仍有指导意义。

(2)立德修身

首先,既要慎独,又要敬恕。儒家文化对于个人修身一直强调慎独,而曾国藩又是儒家文化的忠诚守卫者,早年间曾经写过一篇《君子慎独论》,所以他对兄弟子侄的修身要求也是慎独。曾国藩在家书中要求兄弟子侄把敬恕二字牢记于心,敬是儒家士大夫所极力推崇的。古人解释“敬”的涵义:慎也,不敢慢了,指的是待人接物要谨慎、认真等。一方面,敬可以提升自身修养使百姓平安,可以养成忠厚谦恭的品质使国家太平;另一方面,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很普遍,曾国藩认为敬可以使人精神抖擞、强健体魄。

其次,综理密微,克勤小物。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只会夸夸其谈,好高骛远,也是不会成功的。办大事的人除了有远大的抱负,还要有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

最后,不可虚掷光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学早起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教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曾氏家风也十分重视勤劳这一宝贵的品质。曾国藩在早年的家书中教给弟弟们的课程中就有早起这一项,他对早起的解释是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后来的家书中也多次提及关于早起的事情,甚至在儿子新婚后不久就告诫儿子不可虚掷时光,要在大好年华认真读书。

外王之道

(1)处世之学

首先,和谐处理上下级关系。“仁”和“礼”是曾国藩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主要是通过“诚”和“恕”体现出来。在处理和下级的关系中,要以诚待之,用自己的诚心对待下属,不搞特权压迫,不摆官架子。从湘军中实行的“厚饷高鑫”政策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待下属的确做到了诚心和宽恕。为了镇压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对士兵实行厚饷制,对待军中将领实行的是高薪制,有了物质保障,官兵们就可以专心训练,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工资,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

其次,思报社会之恩。受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曾国藩认为,为人要对社会怀有感恩之情,要有责任心。他在家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种行善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来自于《孟子》“见牛未见羊”的典故,“见牛未见羊”指的就是做好事要以目见为准。第二个方法就是随缘布施。第三个方法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星岗公之言:济人需济急时无。这句话的意思是救济别人危难的时候要给他需要的东西。

最后,适当的交际圈。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进京做翰林,受到过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后来身居高位更是交际广泛,曾国藩一生朋友甚多,但他视为毕生知己且始终相得的却只有两位,一位是刘蓉,一位是郭崇焘。但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却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朋友太多反受其累。他指出,朋友大部分都交情不深,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种泛泛之交;另一方面,他结合自己的交友经验,认为结交能给自己指导的人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所以曾国藩建议子女要适当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多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来往。

(2)持家之方

首先,让儿孙一无可恃。曾国藩在当官之初,就在家书中表明了自己做官不存发财之念,并且自己的财产也是归曾氏大家族所有。随着曾国藩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并没有改变他做官的初衷,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不留财产给子孙。“历觉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曾国藩看到了历代统治阶级贪婪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国家的灭亡,因此他吸取历史教训,主张重俭黜奢。在一封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国藩对官宦之家提出了一个治家良方,那就是不给儿孙后代积蓄财产,让子孙自己去奋斗。

其次,睦邻为和家之辅。曾国藩十分注重与乡亲邻里的关系,他深知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加之早年深受其祖父“人待人无价之宝”的训示影响,在家书中也多次叮嘱家人要和乡亲邻里保持和睦的关系,所以睦邻友好也是曾氏家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早年的亲身经历也使得他知道团结乡里的重要性,早年间曾国藩在两次科举中都名落孙山,再次考取功名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钱,这时候靠的就是乡亲的接济,才能顺利参加考试。

最后,治家八字诀。所谓的八字诀,指的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国藩祖上代代都是农民,曾氏家族是传统的农耕家庭,到他父亲时家族才出了一个秀才,自此曾家就树立了半耕半读的家风。曾国藩根据祖父的治家理念,总结了治家八字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诀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他首先提出了四件事:种蔬、养鱼、养猪、种竹。从四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重视劳动,让家人在优越的环境中保持寒门子弟的志气,亲自动手劳动,自给自足,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享受田园劳动的乐趣。至于“早扫考宝”,早就是早起,扫即打扫庭院,考指的是祭祀祖先,宝指的是善待邻居乡亲。

第三、《曾国藩家书》的先进性

曾国藩一生经历丰富、思想渊博,其家训思想的内容也涵盖了读书、做人、处世、持家等众多方面,内容之丰富,体系结构之严密,是其家训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曾国藩家训思想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容深刻而浅显易懂,看似具体零碎而结构紧密,既具有一般家训思想的普遍性又具有曾氏家训的独到之处,其成功之处主要是曾氏家训思想的全面性以及吸收西方思想的先进性等突出特点,这也是曾国藩思想的先进独到之处。其先进性具体来说:

(1)、以家书的形式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并没有专门的家训著作,所以后人只能在他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家书中体会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从他的家书中可以发现,每一封家书都是书写工整、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即使在战事吃紧的紧张关头,依然不忘对家中子弟的谆谆教导,体现了曾国藩临危不惧、做事认真的优秀品质,在战乱时代依然把家书保留完整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对家训传承的重视程度。

(2)、因材施教和尊重个性

曾国藩不仅在为官之时做到知人善用,在教育兄弟子侄时也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曾国藩的几位弟弟的性格都不一样,曾国潢与曾国荃的性格截然不同,曾国潢虽不及曾国荃能力出众,但是性格成熟稳重、心思细腻,适合留在家中打理家族事务;曾国荃在几个弟弟中资质较高,但是心高气傲、急于求成,曾国藩认为曾国荃是可塑之才便悉心教导,他在家书中说道:“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3)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他真正的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开中国近现代的先河,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展。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曾国藩在和西方的战争中发现了清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于是产生了洋务意识。晚年的曾国藩积极推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给儿子聘请英国家庭教师学习英文,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优秀的外交家和数学家,他的子孙后代也纷纷去国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教育,而后又唯一例外地学成归国,以自身所学的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不拘泥于科举考试,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都是源于曾国藩具有超前的洋务意识。

(4)重视知行合一的过程培养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足以说明曾国藩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这和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曾国藩不仅严格的要求子弟完成课程,监督子弟的学习,对自己也同样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课程,每天都要坚持看书、写日记。曾国藩在教导子弟的同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给子弟们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5)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在刚步入仕途时就和家人表达了不存做官发财之念的想法,一生清廉,而且不给子孙积蓄钱财。他认为家族的财富只是一时的,官宦和商贾之家都“富不过三代”,过多的财产只会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风气,只有培养人才才能使家族长盛不衰。曾国藩希望子孙能够传承寒门子弟的耕读家风,不忘农家根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为官便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民则安分守己、持家兴旺。这就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了要求,曾国藩不仅让子女学习儒家传统文化,还让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曾氏后世子孙还出了著名的教育家以及诗人,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曾国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结论:

如《曾国藩家书》中描述的,曾国藩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通过家训、家书、因材施教、以身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曾国藩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他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课程,每天都要坚持完成,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给家中子弟树立了榜样。他以曾氏家训教育族中子弟,使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家族长盛不衰,为当代家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启迪。

实际上,《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也许每个人的心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晋安小号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