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佣兵出战,大乐斗佣兵怎么弄
dnf佣兵出战,大乐斗佣兵怎么弄?
进入历练的世界!要用活力,进入林松郊外,可以挑战那个叫凶尸的怪,有概率得到佣兵令狐冲,可重复挑战,但一天只能挑战3次,还可以挑战东海龙宫的夜叉元帅,有概率得到丘处机,可重复挑战,但一天也只能挑战3次!得到佣兵后就可进行其他如出战之类的操作了!
中国足球大力归化外籍球员?
感谢邀请
最近一段时间归化球员一事成为了中国足球界热议的新闻。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虽然此事还没有最终被证实,但绝无空穴来风。在归化球员这件事上,我认为是两面性均衡的,有利就有弊。
在最近传出的归化传闻中可以看出其中有几名在中超效力的外援已经有了代表我国足球队上场比赛的资格,李可,布朗宁,侯永永三人都是有中国血统的,而埃尔克森,高拉特这样纯正的巴西人同样被例举在内。
针对归化传闻,现在网上的网友们议论纷纷,反对的人同样大有人在,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足协急功近利的做法。而支持者则说这能够体现出我国的包容性。在利弊之间现在很难有一个平衡点。
利的是这些归化球员能够很快的加强中国队现在的实力,在即将到来的世界杯预选赛上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这批归化球员均在当打之年,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现在这支中国国家队的实力,重新杀回世界杯的比赛也是值得期待的。同样中国队的实力提高后能够很好的拉动中国足球的关注度。
弊的是归化这些球员后国家队就会变成一支多国雇佣兵球队,作为世界上的大国,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中国足球更快的堕落。
有利就有弊,很难说明现在归化一事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但是我本人看来,现阶段归化是中国足球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时期,仅靠现在的白切鸡们很难达成球迷们的期望,况且我国在不断的与世界接轨,归化球员一事也是必然,较真的话你完全可以选择不看。
我相信很多的球迷都支持的是中国足球而不是支持某个中国的国脚。
瓦剌为什么不卷土重来?
“土木堡之变”乃是明朝中衰的标志,此役不仅导致京营主力和功勋、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朱祁镇自己也沦为了俘虏,彼时的明朝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幸有于谦力挽狂澜。那么,明英宗复辟、于谦被杀之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呢?其实并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土木堡之变”时天下形势
也先取得“土木堡之变”的胜利,其实有一定偶然因素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年仅八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天子虽然年幼,但内有太皇太后张氏管教,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佐,初期倒也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然而,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先后去世,长期受到压制的宦官王振开始逐步掌权,终成巨患。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明英宗朱祁镇在权宦王振的蛊惑下率军亲征,而王振则成为了这路大军的实际掌控者,就连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也被其罚跪不起。然而,正是由于这位独断军政大权的王振,在接连犯下五个致命错误之后,导致了这场惨败。
1、错误之一:贸然出战,遭遇大败。在得知明朝大军抵达之后,也先见明军势大,遂收拢军队后撤,意图将明军诱入草原,利用骑兵优势攻击明军。镇守太监郭敬将也先后撤的消息上报后,大部分文臣武将均劝说明英宗撤兵,而王振则认为也先撤退是畏惧朝廷大军,竟然下令继续前行进攻,结果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先锋遭遇也先精锐骑兵,旋即遭遇大败。
2、错误之二:慌忙撤退,未战先衰。先锋虽然战败,但此时明朝的主力却足有也先七八倍之多,并非没有一战之力。然而,王振在接到前线战败的消息后,王振却立即下令军队撤退,直接导致军心士气大损。即使如此,也先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也不敢掉以轻心,只能远远缀在明军之后,而王振则令三万骑兵断后。
3、错误之三:屡变路线,兵困马乏。随着逐渐远离前线,王振见也先并未追击,便也放松了警惕,却又突发奇想,请求明英宗在退兵之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从而上演一出“衣锦还乡”。于是,朝廷大军并未按照原先经宣府、过怀来、入居庸关的路线返京,而是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然而,大军向南走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担心大军过境会损坏自家的田园庄稼,因此又命令大军北返,重新按照原来的路线返京,就因为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结果被也先找到了时机,瓦剌大军立即对明军殿后的三万骑兵发动攻击,结果兵困马乏的明军被“杀掠殆尽”,此战直接导致明军开始狼狈的向居庸关急速撤退。
4、错误之四:立于危地,被断水源。8月13日,大军逃至土木堡,而也先则率领骑兵紧随在明军背后,同样来到了土木堡外围。一路逃亡,明军此时早已疲惫不堪,于是王振下令大军在土木堡修整。兵部尚书邝埜表示也先骑兵行军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军驻扎,因此建议大军加紧行军,尽快返回居庸关再做修整,但却被王振拒绝。也先见明军停步不前,遂派军队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的河流,断绝了明军用水,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军所阻,大军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
5、错误之五:强敌在旁,自乱阵脚。次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不过对于吃掉明朝二十万大军,他仍然没有把握,于是便先遣使诈和,并主动率军撤退,用以麻痹明军。明英宗对于也先的求和未做怀疑,遣曹鼐起草诏书,与瓦剌议和。王振见双方已经罢兵,不等瓦剌军队远撤,便下令大军移营取水,大军移动之时,饥渴难耐的士兵再也难以保持阵型,大家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大军随即乱作一团。也先见状,立即挥军发动进攻,明军仓促之下顿时溃败。
经此一役,明朝二十万大军“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王振则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砸死,包括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在内的文武大臣、勋亲武将被杀五十二人。
于谦死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实在是实力、形势不允许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入京中后,朝中顿时乱做一团,徐有贞甚至建议朝廷南迁避祸,幸有于谦等大臣力挽狂澜,立即抽调山东各地军队入京,调运通州粮草入京,并扶立明代宗朱祁钰继位,这才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也先,避免了局势进一步恶化。
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
那么,明英宗复辟、于谦被杀之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呢?其实有外因、内因两方面因素。
1、外因:瓦剌实力难敌明朝。正如前文所说,也先之所以能够大败明军,并非瓦剌实力有多么强大,而是由于明军在王振指挥下自乱阵脚,这才给了也先机会。要知道,此时距离明朝立国才不过八十年而已,且经过“仁宣之治”国力正处于巅峰时期,而明军历经靖难之役和明成祖五次北伐的锻炼,停止对外征战才不过二十多年,战力虽有下降却也不至于难堪一战。这点从明朝遭遇土木堡惨败,却能够在北京保卫战中迅速重振士气,大败瓦剌便能看出来。如果是正面作战,瓦剌并非明军的对手。
也先
2、内因之一:瓦剌内乱也先被杀。瓦剌的崛起,乃是由于鞑靼在明成祖北征中实力大损,以及明朝仁宣年间的战略收缩,崛起虽然迅速,但却根基不稳。而且,瓦剌在蒙元时期不过是黄金家族的姻亲而已,他们并没有过于显赫的历史,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拥有威望和号召力,只能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各部,虽然通过与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联姻,获得了一定号召力,但其内部统治仍然比较脆弱。而在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可汗脱脱不花与太师之间矛盾爆发,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直接激起了黄金家族及其拥护部落的反感,也先不得已之下向明朝称臣换取支持,结果明朝不仅不承认其为瓦剌可汗,还因称臣而导致声望大损。而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又因求取太师之位而被拒绝,再加上与也先有杀子之仇,直接于景泰六年(1455年)发动叛乱杀死了也先。
瓦剌最终分裂为四部
3、内因之二:瓦剌衰败鞑靼西进。也先死后,其子绰罗斯·阿马桑赤继位,结果有载景泰七年(1456年)入侵察合台汗国时后院起火,皇后哈尼木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发动叛乱,此次叛乱虽然失败,但瓦剌也就此实力大损。而在瓦剌衰败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却在重新整合,并趁着瓦剌内乱之际趁机向西进攻,将瓦剌赶出了蒙古草原中部。衰败的瓦剌最终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终明一朝再也难现曾经的荣光。
正是由于明朝国力尚且强盛,再加上瓦剌在明英宗复辟之前便已经在内乱中开始衰败,而重新崛起的鞑靼又忙于和瓦剌争夺草原霸主地位,这才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卷土重来。
如何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
这段历史要从唐末黄巢起义说起,乾符元年自然灾害严重,王仙芝发动农民起义,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起义响应王仙芝,当时朝廷直属军事力量神策军在剿灭黄巢起义中消耗殆尽,不得以自能授权地方藩镇自行招募军队,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割据势力已不是河北藩镇独有的现象,而是在整个唐王朝的疆土上遍地开花,李唐王室的命运和东汉末年周天子的命运如出一辙,不得不看“各路诸侯”的脸色行事。
世界政治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先对五代十国做一个整体的概括,“五代”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其实就是自诩为正统的五个地域性政权,他们的统治范围大多在黄河以北,是这个政治大舞台的“C位”;“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闵、楚、南汉、南平、北汉。十国是五个大的区域性政权无法统御的地方,虽然不是主角,但也“摇摆”的不亦乐乎,除了北汉政权在山西外,其他九个国家大多在江浙淮闵以及四川两广地区。五代十国政权更迭脉络交错,看似独立又互有联系。丘山对五代十国分开讲述,方便大家理解。
五代之后梁他来了他来了,他踏着大步走来了,他就是猪瘟?不是啦,他叫朱温,出生在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虽然小时候游手好闲不事生业,但是赶上了黄巢起义,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只要站到风口,“朱”也能飞上天,巧了,他就是那头飞上天的猪。乾符四年(877年)二十五岁朱温参加黄巢起义,跟随大军攻入长安。看到前途渺茫的朱温在中和二年(882年)火速占位转投李唐,唐僖宗给他赐名“全忠”,就是这个朱全忠,亲手终结了唐朝289年的统治。
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干政,朱温以勤王之名出兵讨乱。天复元年(901年)宦官韩全诲挟持唐昭宗投靠李茂贞,天复三年(903年)李茂贞杀死韩全诲和朱温和解。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黜唐昭宗,接受“禅让”正是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宣告灭亡,梁王朝诞生。
朱温像
五代之后唐提过朱温不得不提起他的宿敌李克用。李克用出自突厥沙陀,因其父救驾有功赐姓“李”中和元年、二年(882年)两次出兵勤王,此人在剿灭黄巢起义时的功劳不比朱温小。朱温河南攻城略地,李克用河北镇压起义,中国政治舞台吹吹打打唱起了“二人转”。此二人恩怨在此不做细说,朱温依靠自己的势力建立起后梁,而李克用的政权则是后唐、后汉以及北汉政权建立的基础。在朱温建立后梁之后,李克用便以唐室正统自居,以“亲王讨逆”为旗号。
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承父亲遗志,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李存勖全歼朱温精锐,923年,李存勖称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李克用像
五代之后晋李存勖是一个“戏剧爱好者”称帝后沉迷戏曲重用伶人、宦官,称帝三年死于伶官郭从谦之手,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当政,后来李嗣源传位给三儿子李从厚,他的另一个儿子李从珂不干了,杀死李从厚自立为帝,李克用的女婿石敬瑭又反叛李从珂,但是考虑到自己有点弱,就从契丹借兵,并承诺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从此华北平原门户洞开)。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像
五代之后汉后晋石敬瑭传位石重贵以后,石重贵对契丹采取敌对态度,后晋开运元年(944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前后三次南侵,最后攻陷开封,灭了晋朝,契丹在入侵过程中,遭到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耶律德光不久后也在战争中病死,无奈北撤。契丹人退去之后,太原知守刘知远发兵收复河南、河北,建立后汉政权。
刘知远像
五代之后周后汉政权建立两年过后,部将郭威起兵攻入开封,杀死刘知远之子隐帝刘承祐,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即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因为郭威的子嗣在战中被刘承祐杀死,最后他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收养子侄柴荣(也叫郭荣),他手下的殿前都点检就是赵匡胤,他后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深知权臣武将对君主的威胁,这就有了“杯酒释兵权”,同时这也是整个宋朝重文抑武的原因。
十国1、天复元年(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据江淮建立杨吴(902年-937年)政权,后来被南唐取代。
2、开平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在西川自立称帝,创建前蜀(901年-925年)政权,被后唐所灭。
3、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册封钱镠吴越王,建立吴越(907年-978年)政权,吴越先后尊五代乃至北宋为中原正朔,并且接受册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宋。
4、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册封王审知为闵王,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建立闵国(909年-945年),后被南唐所灭。
5、岭南地区在刘谦,刘隐、刘陟(后改名刘龚)父子三人先后的经营下逐渐稳定,贞明三年(917年)刘龚称帝,建立南汉(917年-971年)政权,后为北宋所灭。
6、天复元年(902年)后梁封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封高季兴为南平王,正式建国,南平国也称荆南(902年-963年),后来宋出兵湖南,假道江陵,南平纳地归降。
7、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封湖南马殷为楚国王,南楚国(907年-951年)成立,后被南唐所灭。
8、长兴四年(933年)后唐将领孟知祥灭掉前蜀,次年称帝建立后蜀(934年-965年),后被宋灭。
9、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吴越政权被徐知诰取代,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37年-976年),后被宋灭。
10、十国中最后一个国家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广顺元年(951年)据河东十二州,建立的北汉(951年-979年)政权。这也是十国里唯一一个北方政权,后被宋灭。
纵观这一时期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政权的开拓者都是前朝重臣,他们靠政变和杀戮上位,又被别人赶下台而身死国灭,不过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一个伟大的王朝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