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股份重组,代王刘恒毫无功绩

2023-04-27 197阅读
广告一

常山股份重组,代王刘恒毫无功绩?

公元前180年,汉惠帝刘盈驾崩后临朝称制达八年之久的高后吕雉生命也走到终点,一场蓄势已久平定诸吕祸乱的大幕即将展开。

汉高祖次孙朱虚侯刘章联络兄长齐王刘襄率先发难,各刘姓诸侯王纷纷起兵西向长安,而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勋老臣却镇定自若火速平定了诸吕之乱,稳定了都城长安的局势,皇位空缺经过一番龙争虎斗,没想到最后坐上皇帝宝座的却是平定诸吕之乱中毫无功绩的代王刘恒,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邦生前与诸将刑白马盟誓,预先安排后事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以后,为了中央集权和维护刘氏江山皇权的稳定,开始逐步削除异姓诸侯王。在皇后吕雉的协助下,燕王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代王陈豨等异姓诸侯王先后被诛除,由刘邦分封的刘姓子孙代替他们。

至此,刘邦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而此时刘邦的生命也快走到终点,一方面确实年纪大了,精力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在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时,在原来箭伤的基础上又中了一箭,导致刘邦病情加重。

晚年的刘邦不得不为后事预作安排,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太子刘盈懦弱无能,没有主见,而吕后为人阴狠毒辣、强势,又喜欢干预朝政,刘邦很担心自己死后吕氏将乱政,于是好几次都想废黜太子刘盈,改立宠妃戚姬的儿子,聪明伶俐的三皇子刘如意为太子,没想到却遭到了功勋重臣的集体反对,刘邦无可奈何只好作罢,这也为戚姬母子的悲惨遭遇埋下了祸根。

改立太子是不可能的了,为了刘姓江山的稳固,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杀白马为盟,与诸将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在异姓诸侯王已全部诛除的情况下,此举很明显是针对吕后的。虽然刑白马盟誓,但刘邦仍然不放心,暗中指令陈平捕杀吕后的妹夫,掌握军队大权的大将军樊哙(尽管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同时又密令太尉周勃为刘氏江山保驾护航,做完这些不久刘邦驾崩于长乐宫。

吕后临朝称制倒行逆施,刘邦子孙惨遭迫害

吕雉在刘邦平定天下和削除异姓诸侯王、巩固汉朝统一政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刘邦的得力助手,汉朝建立后她理所当然地被封为皇后。同时残酷的政治斗争磨练了她的心志和能力,也让她在功勋大臣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16岁的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朝政大权全部落在了太后吕雉的手中。吕后作为成熟的女政治家,掌权之初在朝政上继续沿用建国以来的休养生息国策,在用人上虽然重用了审食其和吕家等人,但大体上贯彻了刘邦生前的人事安排,萧规曹随,并没有做大的改变,国家平稳过渡。

而在对待政敌上,吕后却表现出了身为女人的另一方面,狠毒、残酷无情。对于受汉高祖刘邦冷落的薄姬,吕后还能“网开一面”,让她跟随儿子去了代地,而受刘邦宠幸的妃子则下场凄惨,一律囚禁起来不准出宫,其中屡屡挑战吕后地位的戚姬母子,成为她的重点打击对象,戚姬先是罚舂米做苦役,接着被砍断四肢做了人彘,而戚姬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也被毒死。

之后吕后故伎重施,趁刘邦长子齐王刘肥来京朝见之际,想在酒宴上以毒酒鸩杀他,没想到被汉惠帝刘盈给阻挡了,刘肥为了保住性命将齐国的城阳郡献出来作为鲁元公主(吕后之女)的汤沐邑,最终逃过一劫返回齐国封地。

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汉惠帝在强势的吕后压力下忧郁病逝,吕后立年幼的太子刘恭为帝,自己则临朝称制,代皇帝行使国家权力,朝廷号令皆出自太后,在失去唯一的亲生儿子之后吕后的权力欲望更加强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统治需要,她开始打击刘姓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大肆重用亲信和加封吕氏族人。

前面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因割城阳郡而逃过一劫,不久就英年早逝了,接着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赵王刘友、燕王刘建再加上汉惠帝刘盈,不是被吕后诛杀就是逼死,刘邦八个儿子只有偏远的代王刘恒和吕后亲自养大的淮南王刘长幸存了下来,其他刘姓诸侯王更是战战兢兢,不敢稍微违抗吕后。

吕后一方面残酷迫害刘邦的儿子,打击元老重臣,其中右丞相王陵因反对封诸吕为王被罢免,陈平、周勃等老臣也被吕后闲置;另一方面重用宠臣审食其为左丞相,负责处理、决断国家内外大事,吕后还大肆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让吕家人占据了朝廷几乎所有重要的职位,就连吕家的女婿刘章也被封为朱虚侯,担任执掌宫廷卫戍的郎中令,美其名曰:刘与吕共天下,可做的却都是向吕背刘的事情。

汉少帝刘恭渐渐长大懂事,越发不满吕后的独断专行,被吕后察觉之后果断废杀,又改立年龄更小的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群臣慑于吕后的淫威是敢怒不敢言,但刘姓诸王、功勋老臣和吕家人的矛盾正逐渐愈演愈烈,一场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吕后去世刘吕矛盾一触即发,诸吕之乱被迅速平定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病重,临终前依然不忘巩固吕氏天下,她知道汉高祖刘邦曾与诸将刑白马订立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现在她违背了刘邦的誓言,大封吕氏为王,而且倒行逆施残酷迫害刘氏诸王,打压功勋老臣,现在她快要死了,刘氏诸侯王和功勋老臣必然会清算吕家,于是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梁王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希望通过掌握军队以防未来不测。

不久,还没来得及布置所有政治安排的吕后去世了,面对刘姓宗族和功勋老臣常年累积的不满和怨恨,吕家所有人感到惶惶不安,唯恐遭到迫害,以上将军吕禄为首的吕氏族人决定合谋作乱率先起事,趁机夺取刘氏的江山,但因惧怕太尉周勃、老将灌婴等,未敢贸然行事。在这关键时刻,朱虚侯刘章从其妻子(吕禄之女)得知吕后已死和诸吕意图作乱的内情,秘密联络了兄长齐王刘襄,让其率先发兵西进长安,诛除吕氏争夺帝位。

齐王刘襄扣留琅琊王刘泽,征发齐国琅琊国两国全部军队率先起兵,向天下刘姓诸侯历数吕氏罪状,各刘姓诸侯王纷纷响应兵发长安,只有代王刘恒没有动静。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一面密令老将灌婴听从相国吕产指令镇守荥阳,明面是迎战齐国等诸侯王的军队,暗地里却屯兵据守,挡住各国的军队进入长安,同时通告齐王和各诸侯王联合诛诸吕。另一面陈平、周勃联合朱虚侯刘章,诈取北军南军兵权,之后派遣军队先后捕杀吕产、吕禄,而吕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也一律处斩,吕后刚死不久所有吕家人就跟着她一起去了。

代王刘恒韬光养晦,渔翁得利被功勋老臣立为皇帝

诸吕之乱被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一干功勋老臣迅速平定了,而小皇帝刘弘是吕后立的(据说不是汉惠帝的后代),自然不再具备继承皇位的法统和资格,那么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齐王刘襄是高祖的长孙,在刘姓诸侯王中实力最强,且刘襄率先起兵诛吕,其弟弟朱虚侯刘章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又立有大功,所以立齐王为帝的呼声最高。再一个就是淮南王刘长,他是刘邦仅存的两个儿子中的其中一子,是齐王刘襄的叔辈,在诛吕之乱中也曾起兵响应,是争夺帝位的第二人选,若只考虑立长的话他比齐王刘襄更有优势。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在群臣中的威望最高,又有灌婴等军队将领的支持,再加上平定诸吕之乱的巨大功劳,立谁为帝最终的话语权就掌握在陈平、周勃的手中。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和斗争,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力排众议,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立刘邦的四皇子代王刘恒为帝。

首先代王刘恒是刘邦仅存儿子中最年长的,他为人宽厚仁慈,在众诸侯王中名声最好,其次他治国有方,将偏远穷弱的代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训练军队有法连匈奴人也不敢进犯,再加上代王刘恒的实力最弱,需要依靠功勋老臣掌控朝政,代王太后薄姬是一个贤惠的女人,不用担心吕后重现,平定诸吕之乱代王没有出兵,更说明了他心胸坦荡,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所以选择代王刘恒当皇帝是最符合功勋老臣利益的。

相反齐王刘襄为人骄横强势,其王后、母舅类似吕氏,刘襄本人又体弱多病,立刘襄为帝有重演外戚干政的危险,再加上刘襄还有一个精明强悍的弟弟刘章,一旦刘襄坐上皇位,功勋老臣自然得靠边站,这是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不愿看到的。而淮南王刘长就更不用说了,一个被吕后宠坏的“大孩子”,为人骄横不逊、凶残暴虐,虽然一身勇力却毫无治国谋略,属于典型的愚蠢无脑,而刘长的舅父贪财好揽权,自然被陈平、周勃排除了皇位继承人人选。

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恒在陈平、周勃等众大臣的拥戴下住进长安未央宫,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文帝。

小结

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处心积虑争夺皇位,没想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位最终落在了平定诸吕之乱中毫无功绩的代王刘恒手中,遇事不争不抢让代王刘恒躲过了吕后时期残酷的朝廷政治斗争,韬光养晦、不显山不露水,用心磨练治国理政本事,最终在皇帝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被陈平、周勃等功勋老臣推戴立为皇帝。

常山股份重组,代王刘恒毫无功绩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赵国,为什么这么刚,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一、赵人的性格

赵国的王族,和秦国的王族一样,不仅同属嬴姓,也同属于大廉系的,只是在蜚蠊这一代才分道扬镳。大廉一系,在商朝末年的站队中,成为失败者一方,惨遭压迫。赵氏一支和非子一支,依然能够从底层发家,先后获封,再则开国,并成为战国七雄里的两家。

长平之战

从两国的发展过程就可见,骨子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不缺少。

战国开启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齐国田氏,取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有和平演变,也有武装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之久。

而韩、赵、魏,三家分晋呢?

战国七雄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前后相减,不过170年)

晋国六卿势力地图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前后不过230年)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前后,也不超过田氏代齐时间长)

不同于韩国、魏国,两国的王室,原本就是晋国同为姬姓的亲属。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可以说是从刀山火海中斗争中崛起的。

赵氏

何况,其中间还发生了下宫之难,赵氏遭逢劫难。

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

赵氏孤儿

前583年,下宫之难,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韩厥为了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赵武励精图治,成为中兴的先辈。

二、胡服骑射

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赵武灵王在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

赵武灵王

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赵国,因此弥合了国内的民族矛盾,加强了北方领土的统治掌控力度,建立起强大的骑兵。

胡服骑射

赵国因此,军队战力大为增强。

在东北方向,攻灭了中山国,在西北方向击败了林胡、楼烦。在北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赵国地图

三、名将辈出

秦国有白起、司马错、樗里疾、蒙骜等人,而赵国同样名将辈出,廉颇、李牧,他们不仅是名将,而且还都是嬴姓。赵国的宗室之中,也不缺少善战之人。

廉颇像

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虞卿、乐毅、田单、赵奢、蔺相如等良相名将辈出。

将相和睦

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气力,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

赵国的百姓,实行的是全民皆兵,举国能战。

精锐骑兵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但是秦国付出的代价同样很大。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也是过半。

随后的邯郸之战,即便是被打到国都城下,赵国依然在坚守。

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

邯郸城

平原君赵胜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督战,平原君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伤亡惨重。最后,秦军不得不退军。

虽然,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

但是,廉颇凭借着赵人勇武的性格,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寿春抑郁而终。)在临死前仍在思报赵国。

庞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

庞煖

赵悼襄王三年,燕犯赵,庞煖率军抵。于常山东垣战燕军。

此战,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其伤亡甚重。

燕军皆不利。后撤,遇李牧。又撤,遇庞煖。大败。

此战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李牧

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

赵悼襄王四年,庞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

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煖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

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章邯(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05年),秦末著名军事将领, 官拜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掌管皇室事务,举凡皇帝吃喝拉撒、起居游历、征收赋税、府库钱财之事都归他管,是皇帝的近臣之一。章邯属文臣,并非武将出身 。在秦末群雄并起、风起云涌的动荡时期,眼看秦国摇摇欲坠,章邯弃文就武,统军平叛,杀伐决断,屡建奇功,显示出绝高的军事天赋,遂一跃成为秦国最后一位名将和军事支柱。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秋,因二世胡亥继位, 昏聩无能,耽于玩乐,严刑峻法,苛役繁重,加上赵高乱政,导致遍地烟尘,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领一群失期的戍卒在蕲县(今安徽境内)大泽乡首举义旗,轰轰烈烈的秦末大起义由此拉开了帷幕。

身为秦二世近臣的章邯对陈胜、吴广起义后的天下大势很快就了若指掌了。彼时的秦军,虽不如横扫六国时那般强悍善战,所向无敌,但实力仍存,只不过兵力太过分散,50万秦卒戍守岭南,30万精锐北御匈奴,导致中原及关中防守空虚,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纷起响应,秦廷竟无兵可调,尤其是经秦二世、赵高等人的瞎折腾,导致名将辈出的秦国将星凋零,没有能率军征战的大将,一时间大秦四方告急,危若累卵。

陈胜、吴广率戍卒们冲出大泽乡后,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声势很快壮大起来。义军攻克陈县后,陈胜称楚王 ,建“张楚”国。陈胜派假王吴广、大将周文分别率军去攻打荥阳和西征关中。

周文率领的西征军攻势犀利,进展很快,其前锋入关中后已迅速逼近戏水(地名不详,大约在临潼骊山附近),拥众十余万,声势骇人,咸阳告急,秦二世惶恐不安,束手无策。少府章邯进谏说,如今贼兵大军压境,再征调各郡兵马来援已经来不及了,现关中兵力空虚,只有修骊山陵的20万刑徒可用,陛下若能赦免其罪,再将他们武装起来,就足以抵挡周文的进攻了。他还自告奋勇,表示愿意率军出征,剿灭周文。

胡亥已无将、无兵可用,岭南、长城戍兵又鞭长莫及,只好同意。这样,秦朝的最后一位名将——上将军章邯横空出世了。章邯率领20万被武装起来的骊山刑徒走上了秦末大动乱时的历史舞台 。 一群亡命之徒遇到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于是激发出强大的战力,先在戏水一举击溃周文大军,斩杀周文,再挥军东进,先后摧垮田臧、魏咎、田儋、赵歇等割据势力,声震天下。

章邯大败周文军,解了咸阳之危,一战成名,随后又屡战屡胜,成了秦朝的军事支柱和大救星。

陈胜起事后,故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其侄项羽在吴地(今江苏苏州)诛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其他一些六国残余贵族也都纷纷起兵,自立为王。不久项梁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北上,沿途不断有人加入,队伍很快就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原沛县泗水亭长刘邦因释放刑徒而逃亡山林草泽,闻讯也袭击沛县令起事,后率部归附项梁。

前209年12月,章邯大败陈胜的张楚军,灭掉“张楚”国,陈胜在逃亡途中被车夫庄贾所杀。次年(前208年)6月,项梁得知张楚已灭,陈胜确实已死 ,就在薛县(今江苏盱眙县)召集众将领集会,立楚怀王孙熊心为楚王。

7月,楚军经过休整,开始反击秦军。楚军在东阿击败秦军,接着转攻定陶(两地均在今日山东境内)又大获全胜 。项羽、刘邦率偏师在雍丘(今河南杞县)连破秦军,阵斩秦将李由(秦丞相李斯之子),斩获无数。项梁被一连串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轻敌,放松了戒备。秦大将章邯率虎贲夜袭定陶, 楚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项梁被杀。

章邯得胜后,判断楚已经对秦不构成威胁, 遂统军一举灭掉魏、齐等割据势力,再渡黄河北上攻赵,在邯郸大破赵军。大概就在这时,代替蒙恬戍守朔方边塞的秦将王离,也率长城兵团由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出,以配合章邯作战 。 两军会合后,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团团包围了起来。

赵歇向楚王求救。楚王派卿子冠军宋义 、大将项羽率军救赵,派刘邦西入关中。宋义进至安阳,按兵不动,逗留不前。项羽杀宋义,引军强渡漳河,楚军以一当十,经过一场激烈搏杀,击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项羽自立为诸侯上将军 。巨鹿之战,章邯率领的秦王朝最后的一支有生力量(赵佗统50万驻岭南秦军拒绝北援,坐视秦国败亡)被赵军和楚军联合击败,死伤过半 ,王离被俘杀,饱受秦二世、赵高猜忌、掣肘的章邯感到秦大势已去,于是率20万秦卒投降了项羽。章邯为何不降先入关中的刘邦,却归降了项羽?彼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接连击破章邯、王离二军,风头正劲,威名赫赫,实力远远超过先入关中的刘邦,已经初具天子气象,西楚霸王的威名传遍海内,又立下灭秦头功,而刘邦则前景不明,章邯肯定会审时度势,投降如日中天的项羽是他彼时的明智选择。

巨鹿之战后,项羽率楚军及投降的20万秦军在新安(河南义马)安营扎寨。项羽思忖,20万降卒若带到关中去,不仅军粮吃紧,一旦失控再叛,后果不堪设想。我楚军又要行军打仗又要防备秦卒反叛。除了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个将领还有些用处外,其余的降卒不如坑了罢!

项羽只留用了章邯等三员秦军将领,将其余20万秦降卒全部坑杀(活埋)。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后,也紧随在刘邦后面进入咸阳,他诛杀秦王子婴,纵火焚烧阿房宫,纵兵大掠,私分秦国库藏(秦人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转而支持实力不济的刘邦),随后竟然不可思议地引军退回彭城(今徐州),将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拱手赠予刘邦......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并大封诸侯,三位秦降将也被封侯:章邯被封雍王,董翳封瞿王,司马欣封塞王,号为“三秦”。

项羽对暴秦切齿痛恨。入咸阳后他尽屠秦国宗室,却对秦降将章邯网开一面,给其封侯赐爵,并大肆封赏。章邯这位秦国末代名将,降楚后似乎风头不再,在楚汉争霸战中逐渐溃败,废丘一战,他率军苦苦支撑了10个多月,打的是相当顽强。汉军损兵折将,久攻不克,最后汉将樊哙掘渭水河堤,引水冲击废丘城垣,城墙被冲毁,汉军乘势攻入城内。章邯见汉军蜂拥入城,势不可挡,乃拔剑自杀。废丘攻克,雍国被汉军平定。章邯浴血奋战,最终却没能守住三秦故地,但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仍不失一代 名将之风采。

【插图源自网络】

关陇集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隋朝灭亡后, 天下大势变得诡谲莫测,时局表面上进入了群雄割据、互相攻伐、兼并的态势,暗地里却是世家大族在相互牵制、相互抗衡、剧烈对抗。

从北周宇文泰(西魏文帝)时代就已开始形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脱胎于府兵制),推举“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氏为代表,借助突厥势力,迅速占据关右陇西,建立了李唐政权。

李唐政权最大特色就是全盘继承了隋朝的原有制度,最大限度地维护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利益,同时延续府兵制,将一部分原属隋朝官吏和关东士族、豪强的田地分给百姓,以平息因贫富不均而导致的激烈内部矛盾。

以裴氏、范氏为代表的关东士族,则鼎力支持隋东都洛阳留守王世充,帮助他建立了郑政权,和李唐为敌。王世充建立的郑维护的是关东高门大姓的利益,在制度建树上毫无作为,但因为拥有隋朝在东都地区囤积的大量物资和关东贵族势力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前期实力最雄厚,力压群雄。

在群雄逐鹿的中原大地上,一些中小世家结合“老字号”反王,建立起了魏政权。魏政权处在各大势力的夹击下,在夹缝中艰难求存,先也曾打败了盘踞江淮地区的宇文氏集团,但随后便被王世充击灭。

窦建德在河北地区建立了长乐(夏)政权。该政权是在隋末河北农民暴动军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支持者大都是中下层民众,维护的是最底层民众的利益,制度设计非常粗糙,而且受到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抵制与剿杀,因此注定难以维系长久。

此外,割据江淮的宇文氏、割据巴蜀的萧氏(萧铣,后梁)、割据河北、山西的刘氏(刘武周)等等,这些割据势力大都代表着当地的世家豪族利益。

在群雄割据、混战的浪潮中,隋王朝被彻底抛弃,而隋太原留守李渊逐渐成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西魏文帝宇文泰时代形成的军镇集团)的核心人物与新代言人。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和隋文帝杨坚一样出身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李渊(隋炀帝杨广的表兄),被朝廷任为河东(今山西) 慰抚大使,不久晋升为太原留守使。大业十三年(617),天下大乱,李渊乘机起兵反隋。李渊发动叛乱后,一面派心腹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突厥可汗派兵援助,一面招兵买马,训练将士,并于当年七月率军南下。此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正与困守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李渊乘机袭占关中。

李渊在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支持下, 于公元617年11月一举攻破长安 ,在关中地区站稳了脚跟。

李渊占据长安后,扶植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是为隋恭帝,改元义宁,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称唐王、大丞相,彻底把朝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上。

彼时,除了李氏外,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河南李密等割据势力仍然强大,然而这些势力的底蕴与实力都不如代表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李渊,可以说李唐代隋、重新统一天下的脚步谁都无力阻挡。

公元618年5月,李渊废黜掉隋恭帝杨侑,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唐,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六月,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以弱胜强,先生擒窦建德,随后一举攻破洛阳,俘虏了王世充。唐王朝随后又用了几年时间,东征西讨,陆续削平群雄,统一了天下。至此,为建立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了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历史舞台。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形成于公元542年(西魏大统八年),大约消失于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前后,隋、唐的建立都和它有关,该集团存在了近80年的时间。

(插图源自网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晋安小号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