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守玩具城,谈谈诗歌的特征和要求

2023-06-08 183阅读

死守玩具城,谈谈诗歌的特征和要求?

(原创)一、前言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自古以来受到纵多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特别是唐宋时期达到了诗、词的巅峰。于此引起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可是,自近三、四十年来,自从朦胧诗出现后,离诗歌的距离越来越远,失去了诗歌的本来面目,使之现在诗坛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睡你、摸你、屎尿屁诗充斥着这个神圣的王国。回车键使成了诗歌的唯一工具。一些口水话,只要用这个“宝贝”一点,竟然成了诗,而且还是获大奖的作品,使读者无不义愤填膺。

出现这种怪象,无不与利益集团的利益密切相关。他们把持着手中的权利,肆意妄为,共同维护这个利益链,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引向歧途。诗歌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诗坛的腐败无不祸害后代子孙,应该象打苍蝇蚊子一样,穷追猛打,还诗坛一片清白。

二、下面谈一谈传统文化中的诗歌的特点和要求:

诗歌是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饱和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的文学体裁。

1、诗歌高度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

诗歌比其它文学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更为集中,语言更为精炼。它抓住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深入发掘,高度集中、精炼地表现社会生活,实质上是对生活的提炼。作者从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富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提炼出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形象,作者用深刻的洞察力,透过生活的帷幕,准地、及时地抓住问题的要害,从而反映生活的本质。它是用作者敏锐的感受力,捕捉住形象特征,透过个别反映一般的文学作品。它高度的集中概括与鲜明的形象性总是完美地统一起来。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或特征。

2、诗歌饱和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古往今来著名的诗歌,都是在作者感情特别激动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没有强烈丰富的感情就沒有诗。诗人强烈而丰富的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跳跃在诗行中激动的感情是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作者的感情往往是直接抒发,所以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打动读者的心弦。直接抒发感情并不意味着统统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不同、表达的主题不同、采用的艺术手法不同等诸多因素,诗歌中的感情或热烈、或冷竣、或恬淡、或深沉、或含蓄、或明朗,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诗歌的强烈的感情又是和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作者被他所要反映的生活激动起来时,便会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进一步加深感情,并能使作者从比现实生活更高的程度上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表达理想。这是诗歌的第二个特点或叫特征。

3、语言凝炼,富于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文学作品都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而诗歌更要求以极简炼的语言表现极丰富的内容、抒发极深厚的感情。

因此,人们常常把最精炼、最富感情色彩的语言称为诗的语言。古人常有“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说法,以及“吟成一个字,拧断百根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等等说法。其实指的都是提炼语言的工夫。

语言精炼并不意味着过分雕琢或刻意简古。对于生活中的纯朴的语言,经过提炼,用到恰到好处,就是精炼的语言。长句尽量做到减去一字就嫌短,短句尽量做到增加一字则嫌长,才是真正的凝炼。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方面。

诗歌的节奏是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形成的。郭老在巜论节奏》中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表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沒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有了鲜明的节奏,读起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快慢强弱之中显出一定的规律,才有诗的韵味。否则,读起来松散杂乱、诘屈聱牙,既不易上口,也不便记忆,就失去了诗味。

韵律与节奏密切相关,也是感情起伏的自然结果。诗歌中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出现以及句未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叶,便构成了韵律。特别是句末或行末的韵脚,不仅使歌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之具有音调和谐之美,从而为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服务。

就新诗来说,则不必要求过严,鲁迅先生曾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体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这是诗歌的另个特点或特征以及要求。

除此之外,诗歌还有篇章结构急骤变化和跳跃的特点。它有比兴、象征、夸张、对偶、重叠等艺术手法。

三、结语

纵观近二、三十年来的所谓“现代诗”,与传统的诗歌格格不入,离诗歌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根本就不是诗,反而被利益链的所谓专家教授互相吹捧,捧上了蓝天,却恰如村妇话家常,没有一点诗歌的味道,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沾污了中华民族神圣的传统文化,并且将祸及后代子孙。如果这也叫“诗”,那么,凡是能提笔写字,能点回车键的都成了诗人了。所以,现在的诗坛实在是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历史以来,诗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应该传承、发扬并光大祖先留给我们这份宝贵的遗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死守玩具城,谈谈诗歌的特征和要求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

日本攻打印度的第一仗,是日本陆战历史上遭遇最惨重失败的英帕尔战役。这场近10万日军参战的大兵团战役,硬生生被一个愚蠢的司令官打成了一场战争史上的笑话。

这个愚蠢的指挥官叫牟田口廉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外号“小东条”、“鬼畜牟田口”。

这人一辈子就干过两件让他臭名昭著的蠢事:

1937年7月7日,牟田口指挥日军向宛平城卢沟桥开了第一炮,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44年3月8日,牟田口率10万兵力进攻英国驻印度要塞英帕尔-科希马,发动“乌号作战”;

在说英帕尔战役日军被打得鬼哭狼嚎一溃千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作为当时日本驻缅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的“狂人语录”,感受一下这个“鬼畜牟田口”的心智水平:

“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英印军弱于中国军队,只要果敢地实施迂回包围,敌军必定溃逃。”

“遇到英军,朝天放几枪,就解决问题了。于9月29日天长节(天皇诞辰)前占领英帕尔。”

“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吗?‘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吗?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吗?……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俗话说:人狂无好事,狗狂挨砖头。西方谚语也有云:上帝要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狂妄自大的司令官,10万日军不计后果冲向印度,最终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2.5万人命丧英帕尔。

一、狼狈为奸进军印度

1942年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几个战争狂人,日子都很不好过。

1942年10月23日~1942年11月3日,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带着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给德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狠狠上了一课,德、意军团从此开始了北非的覆灭之旅;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朱可夫和德国人曼施坦因正面硬刚,打出了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1942年8月7日~1943年2月9日,瓜岛,美军在戈姆利司令的带领下对日本人一通狂轰乱炸,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起跑日军获得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朱可夫和曼施坦因又在库尔斯克正面刚,在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中,希特勒最终被 打散30个师,损失官兵达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3000门,飞机3700余架。

这时的所谓轴心国联盟,虽然还没寿终正寝,但基本都在苟延残喘了。但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得大势已去,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千方百计还要挣扎一下,急需一个突破口,扭转局面。

希特勒期待日军在印度发动一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这样好让他能在欧洲喘口气。日本人呢,一方面“三个月拿下中国”的痴人说梦也成了泡影,南太平洋上又节节败退,这时也希望有点新动作,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

狼狈为奸一拍即合,于是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二、狼狈逃命一败涂地

1944年3月8日,被称作“小东条英机”的日本战争狂人牟田口廉也,率领将近8.5万人的兵力,还赶着大批活牛、活羊,渡过了印度和缅甸边界地区的钦敦江,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科希马。

为啥日本人这次打仗会赶着大群活牛、活羊?这正是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愚蠢计划的第一步:

不接受任何建议和意见一意孤行,还未开战就失去了“人和”。

日本决定进攻印度之前,第15军参谋长小烟信良少将曾实地考察。经过分析他认为英帕尔这样的战地条件下,要想确保军队后勤补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马上被裁撤。其他一些高层军官也大都反对,觉得后勤没把握。据说,有军官听完牟田口的作战计划后说,指挥官阁下的作战计划似乎没有把敌军的战斗力考虑在内。面对英帕尔,牟田口的全部作战准备只花了一个月,根本没有把后勤问题放在眼里。他要求日军速战速胜,只带上3周的口粮和给养,一开始就是孤注一掷地作死。为了解决后勤问题,司令官牟田口灵光闪现,提出了效法古时蒙古军队作战方法——征发3万头牛、羊等动物,一则可以驮运军需物资,二则在军粮缺乏时可以宰杀充饥,即所谓的“成吉思汗作战”。这种令很多军官感到不可思议的做法,竟然在多数人的沉默中开始贯彻实施。日军在缅甸就地征发牛羊,惹得当地天怒人怨。

这些缅甸牛羊很快就给愚蠢的司令官带来第一个头疼问题:因为不是军马,听不懂指令,随时不走,或者乱走。一遇盟军空袭,更是一哄而散,还会把路堵得结结实实。最后部队不得不抽调兵力把这些牛全部赶走,羊们则大多进了日军的肚子。

“成吉思汗作战”计划刚一开始就宣告失败,成为了参战各方的笑柄。

牟田口除了不让士兵带充足口粮外,也没有带任何反坦克武器。因为他考虑到丛林中不利于装甲机动与作战,遇到英军,上去包围就是。这一看似英明的决定,也让10万日军吃尽苦头。

牟田口不知道,他的对手,是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WilliamJosephSlim)。此人原属于印度殖民军,擅于钻研日军战法,充分利用“地利”,且头脑清晰,敢于冒险。

斯利姆对日军的进攻早有准备,总结了很多丛林对日作战的战术原则。加强了英军在丛林作战能力和反渗透战术能力。渗透战就是咱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迂回包抄。他深知印缅边境的地形是多山多树,到处是丛林和群山,不管是英军还是日军都不可能做到全面防守。士兵们像一把沙子撒进了一堆豆子里,部队被山林打散了建制,到处都可以隐蔽,到处又都可以渗透,双方展开的是以班、排为单位的遭遇战。斯利姆一方面在战术上加强纵深部署,防止被日军“包饺子”,另一方面,训练士兵在被包围时不要慌张,坚守阵地。英军坚守的一块块阵地,又在在空军空投补给和援兵支持下形成一个牵制敌军兵力的支点,等待纵深调遣预备队进行反包围。

在斯利姆的指挥下,英军一旦遭遇日军,视敌多寡,或收拢部队展开防守,或展开部队实行包抄歼灭。当感到进攻日军越来越多时,英军全线向英帕尔收缩,发挥擅长阵地战的传统优势,依靠战壕、机枪、铁丝网和装甲战车、各型坦克组织起来的防线形同较肉机,挫败日军的一波又一波攻击。

日军因为没有携带重武器,只能依靠轻武器弹药拼命消耗,很快武器弹药就变得捉襟见肘。

没有口粮给养,饥肠辘辘的士兵还能到处找芭蕉心、菠萝根以及昆虫、野兽充饥。没有武器弹药,再多的人,也只能眼睁睁等死了。

反观英军这边,却是一派“人和”的景象:

充分的空中支援,不但有源源不断的援军空降,不能及时撤出非战斗人员和伤员;强大的后勤保障,除英国皇家空军外,执行空运援华物资重任的47架“驼峰”航线美军运输机大队也被借调过来。在中国和美国空中运输的补给下,英军士兵粮弹药品储备始终保持在两周左右,甚至有热咖啡喝、有干净的衬衣换。

战局在英帕尔近郊陷入胶着,奔袭战变成了消耗战,这是日军不能承受之重。随着战线拉长,战争持续越来越久,牟田口廉也的10万日军兵团,离死亡线也越来越近。从最开始的人不和,地不利,很快又遭遇了“天不时”。

日军的补给本来就因为战线太长捉襟见肘,要越过缅甸的重重丛林把给养运到英帕尔前线更加不易。每支部队都缺乏军粮,出发时士兵每天的口粮定额还是6两,开战后不久就逐步降到1.5两,最后是15克,直至彻底断粮。况且日军此时已经丧失了制空权,缅甸的天空属于盟军,来自空中的打击将使军需运输雪上加霜。一进入5月份,缅甸雨季即将来临,届时丛林就会变成泥沼,别说卡车行进,就连人行马过都难。缅甸丛林寄生虫很多,有3万多名士兵染上了伤寒、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战斗力大幅下降。

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 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树皮草根,蜗牛猴子都被日军抓得吃绝迹了,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

有的人连站都站不起来,因为没有药品,军医只能看着他们在泥地里呻吟。有当事者回忆道:“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蚂蚁去叮咬。"

下至普通士兵,上至师团长对牟田口的不满也开始爆发。在强调服从的日军中,基层士兵咒骂长官并不多见,牟田口却被士兵称作“鬼畜牟田口”。

面对军心涣散、败局已定的状况,牟田口依然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定要把愚蠢的指挥进行到极致:

三个师团长都向牟田口发出了停止作战的建议,但牟田口反而更加强硬地严令部队必须在天皇诞生日(4月29日)前攻克英帕尔。连续两个半月没有一粮一弹的补给,5月底,日军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拒绝再执行军令,率领31师团全员撤出战场,牟田口派来参谋长久野村督战也无济无事。6月10日,牟田口跑哮着宣称“皇军”的字典里没有“撤退”这个词,连着撤换3个师团的师团长,再次聚集剩下两个师团的疲弱之师猛攻英帕尔,导致日军伤亡人数迅速扩大。

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1944年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可笑的是,牟田口只能带着他的部队远远看着英帕尔,却束手无策,因为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任何攻击了。

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

一直到7月2日,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才看到胜利无望,得保存一点有生力量,终于下令中止英帕尔作战。行动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后来回忆当时日军的狼狈情形时说:

“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三、狼狈落幕讽刺结局

牟田口领出去的10万大军,最终伤亡、失踪大约5.5万人,其中近半是病饿致死,战斗死亡人数只有2.5万人。

要不是碰上雨季,同样也迟滞了英军追击的步伐才免于全军覆灭,每个师团逃回去后平均只有三千多人还有战斗力,枪械火炮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英帕尔战役,成为日本“皇军”陆战史上最惨重失败。

耻辱的牟田口廉也

最终15军的参谋长、师团长等全部被解职,牟田口廉也竟然辩称自己无罪,但最终还是被从司令官位置上撸了下来——被勒令离开现役,转职后备役。战后,牟田口廉也被美国占领当局逮捕,并因战争罪引渡至新加坡。晚年牟田口廉也回到东京,开始对自己的战争行为后悔不已,死前还写下谢罪书。日军一直认为他比敌军更可怕,因为英帕尔战役中盟军因他受惠良多,日方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荣耀加身的斯利姆

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1947年,他离开军队担任英国铁路委员会副主席。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现役,出任帝国总参谋长。1953年,斯利姆被封为子爵并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亚总督至1960年。

英帕尔——英军最伟大战役

在2013年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发布的一项投票结果中,人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大胜日本侵略军的战役,评为英军历史上的“最伟大战役”。

按投票多少和专家评议,依次是:英帕尔战役、诺曼底登陆、滑铁卢战役、罗克渡口战役、阿利瓦尔战役。

英帕尔战役得票比“第二名”诺曼底登陆多一倍。

按理说,盟军真的要感谢“鬼畜牟田口”。

孩子回家不主动做作业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养成回到家就能主动作业,自主学习,爱学习的好习惯呢? 从一个小习惯的养成就能轻松解决。

这个小习惯分我称之为“三中全会”,分别是放学途中,回到家中、学习过程中。家长朋友们做到三中全会,孩子一定能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放学途中有三问:

1、 今天哪位老师上课最有趣?(激发孩子学习趣味性,配合开心)

2、 老师夸奖你和班里哪个同学了?为什么?(让孩子感知到爱学习的荣誉,过程中要和孩子互动,总结、鼓励)

3、 回去做完作业了,你有什么有趣的计划?(如果孩子没有,家长可以做出建议,直到找到孩子的兴趣点,这叫学习后的奖赏,提高孩子期待)

回到家中三件事:

1、 休息十五分钟。孩子刚从学校学习氛围中脱离,先适当休息,放松,环节情绪,轻松上阵,同时完成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吃点东西,喝点水,去卫生间,减少学习中的干扰因素。(准备好孩子的番茄时钟,做以提醒)

2、 家中的问候和鼓励。大家对孩子的问候,和引导。爱学习的小宝贝回来了,欢迎欢迎,累不累?(强调爱学习,进行心理暗示,孩子都是在被夸奖和引导中成长的)

3、 准备好学习环境。关闭电视,告知大家宝宝等下要做作业,不要干扰,学习用品摆放到位。

学习过程中三注意:

1、 不坐陪,随时在。有的家长喜欢坐在孩子身边盯着孩子做作业,这种方法很不可取,一是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二是容易让孩子产生学习是大人逼着的事。但不坐陪不代表家长不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比如字不认识,某些不会,就需要家长及时帮助。可以两种方式处理,一是在孩子身边,家长也学习自己的。二是告知孩子,遇到问题就叫你,家长第一时间出现。

2、不干扰,少耍存在感。很多家庭有这样的习惯,看到孩子在学习,就觉得要鼓励,一会儿送水果,一会递牛奶等等,看似关心鼓励孩子学习,实际上会让孩子分心,产生干扰,影响孩子专注力。

3、不急躁,正确引导。孩子学子过程中有些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有些问题转不过来弯,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越急躁孩子的思想越僵硬,更不容接收信息。家长要做的是换着方法用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讲解,而不是大声批评。

最后特别重要的一点,当孩子完成了学习后一定要给孩子鼓励,并兑现孩子放学途中的小计划,这个很关键。

通过“三中全会”这个小方法,我们会发现,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孩子,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孩子在学习中一起成长,如此,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接受防疫准封闭的你在做什么?

接纳现实,珍惜此刻的每一天:做美食、品茶、听音乐、养花。。。与家人共度团聚时光的同时也关注疫情,祈祷大家都能平安健康,祈祷疫情早日结束。用照片记录我的生活。[微笑][微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晋安小号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