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游戏军团称号,你所了解和知道的乒乓球员绰号有哪些

2023-07-07 10:20:06 234阅读
广告一

腾讯游戏军团称号,你所了解和知道的乒乓球员绰号有哪些?

说起乒乓球运动员的绰号,那可有的说了,每个人的绰号不同,由来也非常有趣,咱们今天就来盘点,分为国内和国外版。

国内

刘国梁——“不懂球的胖子”、“刘月半”

刘国梁这个绰号非常有意思,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比赛场边上,刘国梁在看台上也是非常激动。而这一幕被拍下后,台湾同胞发出灵魂质问:这个胖子是谁啊,看起来就不懂球。

于是不懂球的胖子就流传开了,胖子确实很符合年纪渐长的刘国梁,不懂球嘛,如果对手真的信了,赛场上可能要哭了。

马龙——“六边形战士”“帝国的破坏龙”“龙队”

“龙队”是马龙成为国乒男队的队长后有的绰号,从小马到龙队,他确实走了很久。而其他两个绰号,都是日本媒体给起的,六边形战士是因为马龙在技术方面都非常全面,遇到这样的对手,简直就是噩梦。

张继科——“藏獒”“帝国的绝凶虎”

张继科被称为“藏獒”,跟他的性格和打法有很大的关系,打法非常凶猛;而帝国的绝凶虎也是日本媒体给起的,他曾在赛场上转败为胜,实力强悍令人望而生畏,所以被叫做帝国的绝凶虎。

许昕——“大蟒”“人民艺术家”

许昕最出名的两个外号就是这两个了,因为他打球灵动,走位奇特,常常会打出神球,所以被称为“大蟒”,又因为他眼睛近视,手长腿长,打球非常有观赏性,常常打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球,荣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樊振东——“小胖”“东哥”

樊振东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但绰号一直被叫做“小胖”,一是因为他成名年龄实在年轻,二是他从小到大圆乎乎的,外形讨人喜欢,一张娃娃脸,在广州队被叫做“肥仔”,到国家队后被叫做“小胖”。在近两年他渐渐超越马龙,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后,又获取新的称号“东哥”。

梁靖崑——“大胖”

顾名思义,是小胖的升级版,梁靖崑人高马大,看外形就知道这个绰号很精准。近两年进步很大,但遇到马龙还是会“迷糊”,不得不说马龙是真厉害啊。

林高远——“林妹妹”

林高远这个绰号实在有些想不通,难道是因为他外形瘦削?

王楚钦——“大头”

顾名思义,头一直很大。

林昀儒——“小小林”

因为年龄小,实力强,而且打球姓“林”的也不少,所以被叫做小小林,虽然是台湾球员,内地很多人蛮喜欢他的。

刘诗雯——小枣

刘诗雯被叫做小枣,是因为队友们认为刘诗雯的脸胖胖的,像个小红枣儿,便有了该绰号。

陈梦——大梦

陈梦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她在去年拿到了东京奥运会的女单和女团冠军,可以说收获满满。

孙颖莎——国乒小魔王、莎莎;

这是两个大家叫得比较多的,莎莎是因为亲切,而国乒小魔王对应的是大魔王张怡宁,孙颖莎因为连克伊藤美诚,被大家叫做国乒小魔王。

王曼昱——鳗鱼,王姐;

这个主要是谐音,经过去年世乒赛、全运会等大赛,王曼昱因为表现出色,打法凶狠,反手像鞭子一样,现在已经有人叫她“王姐”了,妥妥的霸气!

国外张本智和——小摩托

这是因为张本智和私下性格腼腆,在场上为了释放自己,每次赢球都会大声怒吼,所以被叫做“小摩托”。

丹羽孝希——泥洼、佛系青年

泥洼老师是中国球迷罕见的比较喜欢的日本运动员,因为打球随心所欲,性格佛系,很讨人喜欢。

郑荣植——大眼

如果见过郑荣植的人,一定会觉得这个外号非常符合和准确,真是一双好大好大的眼睛哪。

石川佳纯——纯妹

石川佳纯也是中国球迷比较喜欢的日本运动员,外形甜美,说话软软的,崇拜马龙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事情,希望和马龙做混双搭档到现在还没有实现。

腾讯游戏军团称号,你所了解和知道的乒乓球员绰号有哪些

抗战时期真的存在「独立团」吗?

确实存在独立团这种编制,只不过这也是被抗战初期艰苦的环境逼出来的。

抗战时期因受客观条件制约,为了抵御日军的进犯,我军大胆打破了原有的编制框架,在发动广大群众的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没有正式番号的部队,这些部队的规模从支队、连队、到团再到纵队不一而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部队都可以等同于李云龙的“独立团”。

1936年12月12日,少帅于西安以“兵谏”之势逼迫蒋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由此打开了统一战线的大门。历经一年的谈判,我军最终以12个团的建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当年9月,八路军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二战区,并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

▲八路军早期编制表

但是,这一番热血奔赴前线的过程,也能看到我军当时的一个弊端:人太少了。在接受改编之后,国民政府给定的编制是“二二制”:即原各战斗序列精编为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共计4.5万人。

反观二战时期的日军编制,抗战期间单以“四四制”编成的师团来说,那么一个日军师团就有2万余人的常备战力。国军若以常规的“三三制”来算,满编一个师约为1.1万人,那么一个军理想情况下应该可以有4万人左右。

而当时的八路军,是以一个“集团军”的名义进驻敌后的,就凭这相当于一个军的兵力,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开辟敌后战场想必困难重重。别说打游击战,若是碰上日军扫荡、“三光”,好不容易开辟的根据地也难以固守了。更何况,当时国民政府发放的军费也是按照这个定额发放的,每个月61万的军费。八路军要想拿着这笔固定的军费招兵买马,也不大现实(毕竟钱太少了)。

因而,为了能够立足于敌后,开辟根据地,当时的中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打破编制藩篱。这一来,就有了各类名目繁多、没有正式编制和番号的地方部队。这一点,我们下文会再细细讲一下。

▲大生产运动旧照

回到军费一事,要想扩充军队,没有粮饷可不行。为了解决这一基本问题,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于是在1941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了,南泥湾精神也便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这一号召,就类似于军屯,八路军各级将士自己开荒解决了粮食问题。

粮食有了保障,配合“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法,八路军的名号可谓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分散到各地的八路军战士就以驻地为基础,培养、发展出了各种编制外的“独立”部队。在《亮剑》当中,李云龙将自己的部下“化整为零”各自发展,其实就是当时八路军扩充方式的戏剧化表现。

▲八路军自行生产手榴弹

那么,这些扩充出来的部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开篇说到了,改编之后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这些算是基础编制。在开赴前线之后,各级组织按照实际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充。

首先是师一级,因为这一级是对外有正式番号的,也是编定中最高一级的实际作战单位。鉴于此,我军没有放手扩编出新的师,而是在原有“师”一级的框架内新编成独立旅、新编旅、教导旅等各类新编制。

▲八路军战士训练

编成新旅一级单位的同时,原有的6个旅(343旅、344旅、359旅、129旅、385旅、386旅)扩编为3团制。因新编及原有旅一级单位的编制规模各异,为了便于指挥,1941年后实行甲种旅(三团制)和乙种旅(两团制)两种编制。

旅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团一级了,大家甚为喜爱的李云龙独立团,就是这一级作战单位。在队伍扩编期间,这一级单位是最为灵活也是最为复杂的。除了编定之处的那12个标准团能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规模,扩充的团人数、装备均参差不齐。这些团少则千把号人,多则3000人以上。所以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带上各地的小队伍有上万人,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在1942年以后就不可能出现了。那年之后,我军为了精简部队,规定团一级分甲、乙、丙三等。甲种团为标准的三三制,一般为2000~3000人;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种团为4连或5连制,一般少于1500人。当然了,其中甲种团和丙种团居多。

▲百团大战中装备较好的一个团,可以看到重机枪

从团往下的营、连、排、班这些作战单位基本与常规的编制无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顺便,我们再讲讲当时八路军编制内独有的“纵队”与“支队”这两个非正式战斗序列。

纵队与支队,都是出于游击战的需要,为能因地制宜而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纵队相当于旅一级,下辖有团,但有的也只辖支队,可大可小,其中较有名的就有山东纵队、东北挺进纵队、东江纵队等。

支队则略小于纵队,一般由几个营或连组成,同纵队一样,可大可小,都不属于正式战斗序列。如果说纵队相当于八路军在各地的独立战斗序列,那么支队就是游荡在敌后最为灵活的独立作战单位。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

当然,这二者的战术地位同团、营一级没有太大差别。当时之所以要单独罗列两个编制出来,主要还是为了迷惑敌人。这两个序列称号,虽然怎么样看起来都不算是正式的战斗单位,一般也都在一块小地方内活动,地域范围明显。但是当爆发大型战役的时候,这些部队就能立马被整编成旅、团、营甚至是师,相当于战略预备队。

以上,就是对八路军战斗序列的一个简要介绍。总而言之,“独立团”这一类作战单位,是由于八路军在限定的12个团之外,额外扩充出来的,没有正式编制的作战单位。在有限的编制和军费内,我军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发展出了足够与日军抗衡的敌后武装,也因为这种灵活而又宽泛的战略部署,使得日军真正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寸步难行直至战败。

参考资料:

1、《从集团军到班:八路军各级部队编制,并非现象中那么简单》,徐平

2、《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

国米球迷为什么叫内拉祖里?

内拉祖里,是意大利语的音译,国际米兰球迷的称谓。在意大利文中,“内柔”的意思是黑色,“阿祖瑞”的意思是蓝色,合起来则是“内拉祖柔”就是蓝黑的意思,“内拉祖里”则是其复数形式。正如国际米兰的代表颜色是蓝黑相间,因而是蓝黑军团国际米兰的称呼,到今天也就是国米球迷的代名词。

英军第7装甲师的师徽是怎样来的呢?

英军第七装甲师的师徽是一只跳鼠,二战时该师正在北非的战场,由于该师的徽章是一个白布条衬托的红圈,该师师长觉得过于单调了,于是就叫自己的妻子按当地的一种小动物-跳鼠从新设计了徽章。后来在北非战场中该师打败了纳粹德国的非洲军团,为取得北非战场的胜利立了奇功“沙漠之鼠”就成了该师的称谓。随着战争的发展,该师第7旅于1941年离开沙漠被派到缅甸,它的跳鼠徽章变为绿色。第4旅被调到西西里岛,跳鼠徽章改为黑色。第7装甲师师部则前往意大利与美国第五军并肩作战。

二战结束后,该师作为作为占领常军驻于德国境内。在50年代,由于英国在战后大规模裁军,相当一部分陆军师在战后被裁撤。第7装甲师也不能幸免,在1958年4月,第7装甲师被撤编,并入第5师。这支拥有漫长而又光辉的历史的英雄部队终于以这样的方式画上了句号。然而,第7装甲师的传统被后来的英国第1师的第7装甲旅所保留。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晋安小号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