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蜗牛透视,类似阿狸的漫画绘本
穿越火线蜗牛透视,类似阿狸的漫画绘本?
我觉得这个作品首先需要一个定位。现在我能想到的几个定位,不管是哪一种,都有明显的欠缺。
是漫画,还是绘本?
作品中几乎没有动作和对话,情节和人物非常苍白。我认为这部作品不能称之为漫画。
是绘本的话,是成人向还是儿童向。
是成人向绘本的话,这个画面缺少设计。什么是设计呢,我贴几个图你感受下。
吴淼《塔希里亚故事集》
几米《地下铁》
我就用自己的大白话说了:设计=a. 供解读的画面。不是“这里有个房子”“这里有个天使”而是类似“孩子为什么要爬梯子” “月亮为什么在笼子里”“地下铁隐喻着什么”……b. 独特的抽象手法。为什么塔希里亚里的角色都是黑色剪影,为什么像皮影戏一样框在一个一个格子里,这是什么感情基调,和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关系。c。独特而一致的画风你朋友的画风只是“有”,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内容也只是“有个房子”“有个天使”“有个鸟”的感受。有个红色房顶,有个绿色树丛但是配色并不好看。。。路人都有影子也不知道意义何在。有的画面清新简单,有的画面浓重复杂。房子街道还想仿写实的透视结果挺歪的,感觉就是画风不够成熟。是成人向的话,这个作品还缺少寓意,缺少情节和矛盾冲突。
剧情不够复杂黑暗,不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不够打动人,可以和上面两部作品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一个级别的。自己的吐槽放在最后一段了。
是儿童向的话,这个作品缺少有趣的细节。
范例:赖马《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
孩子看了这张图一定会说“哈哈哈,大家为了躲喷火龙都逃到水池里去了。”“他们专门造了一个水池。”“他们在水池里还是很害怕。”“有袋鼠、蜗牛、青蛙、公鸡……他们都怕火。””“喷火龙进不去水池,他的火也进不去水池。”儿童绘本要孩子能看到很多东西,把看懂的情节开开心心讲给你听。你朋友的,还是信息量太少,太不生动了,太无趣了。所有故事四张图就能讲完了,也许那样还好些。是儿童绘本的话,故事太晦涩,有的内容太成人向。比如“大将皮希尔……”孩子一定会问,大将皮希尔是谁?如果你是父母,你能回答吗?如果是成人向作品,成人就可以轻松忽略这些,因为许多“史诗故事”里名字就是名字,会被湮没在历史中。但孩子不是这么想的,孩子是寻求意义的。而这个文本不自足,也没有给出寻找意义的方向。“其实你不知道,那只小鸟一直远远地陪伴着流浪的你”。这句话明显是讲给大人听,求大人共鸣的。孩子不仅无感,还会困惑。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
是儿童绘本的话,画面太不直接,没有交代基本的故事情节。比如“他只能徘徊在城市里”,这张图里为什么城市里一个人都没有,说好的折翼天使呢?“他将自己淹没在花海中,仰望……”他人在哪呢?我们想看到花海中一个小人仰望天空呀。“她找到了女巫,求她帮助……”画面里只有女巫在煮东西,没有小鸟求助的情节。“故事的潮起潮落总是不经意间留下伏笔,故事或喜或悲……”这句话本身都意味不明。。。画面是一个小人弹钢琴。为什么小人弹钢琴就潮起潮落了?留下伏笔了?或喜或悲了???你大概已经明白我的意思,这个作品就是要求读者参照文字意思,从画面之外去脑补情节,那他的画面是做什么的呢?小孩子没有脑补的能力,大人叫他脑补他也不一定乐意呀。用画面讲故事,就是要让读者的眼睛忙起来,画要好看,又要好懂。读者想知道的想证实的,都应该能从画里找到答案。就算是传统连环画,如果下面一行字写的是“武松打趴了老虎”,那么画面中必然会有武松、老虎两个主体,武松在打,老虎在趴。这应该是叙事漫画最基本的诚意吧。有心的画师还会加上两只惊呆的松鼠,被武松的拳头震落的树叶等等。。。这才是读者想看到的东西,但你朋友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最基本的内容都没交代清楚。
作为一个成人读者的感受……最后说下,整个故事我都没看懂。善良的天使失去了翅膀,小鸟也失去了翅膀成为几维鸟,好吧,所以倒底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或者美感,或者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为什么最后说这种鸟叫做几维?几维有什么含义么?好吧我知道世界上有一种鸟叫几维鸟。所以呢?为什么要把它和天使扯上关系?它和天使一样温顺还是怎么样?这故事好像想让我感动?我为什么要感动?
和这故事有个类似的故事,王尔德的《快乐王子》。但后者要好懂得多也感人得多。首先它说了王子是善良的,因为他帮助穷人。(斗龙则是一种荣誉,不能相提并论)然后小燕子是爱王子的,她爱他的善良。这有清楚的对话可以证明的。王子接受小燕子的友谊的方式,就是请它帮忙献出自己的财产,直至最后献出心脏。合情合理。于是以小燕子一方面在协助王子的事业,这让她更爱王子,也让自己更被王子看重,但另一方面她又是在加速他的死亡。所以小燕子既幸福也痛苦。而王子是生与义不可兼得。这就是故事的矛盾,角色的刻画。最后小燕子也牺牲了自己,和王子一起死去。通过共同的牺牲,他俩成了革命的同志,在艰难时代里坚持了美德和美感。这就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再看你朋友故事里的小鸟,她和天使没有沟通,像两个独立的角色,独立的故事。也并没有通过时代的衬托,或者对话之类,显示出两个角色的善良或美感。天使和小鸟都失去了翅膀,但故事并没有说明失去翅膀是个痛苦或者伟大的选项。(相对的,参见小美人鱼“她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尖上,但她可以忍耐这疼痛,因为……”)
这个故事有的内容特别具体,比如很多角色都有名字。但不知道名字有什么用。反而天使和小鸟两个主角没有名字。特别具体的故事里缺失了人物。另一方面又特别抽象抒情,“故事的潮起潮落”“见证了击败巨龙的光辉”等等都来得很突然又没有后续解释。最后画面也没有能把这两方面调和,进行补充,反而像临时拼凑的半成品。总的来说 立意不明 表达很失败。。。手机拍照有哪些构图方法?
18种手机摄影构图,马上成为摄影大师!
在自动化相机的时代,你可以让相机自动曝光,也可以找美化软件自动美化,但你绝对躲不过构图。
用镜头对准什么样的风景?对美景又要如何取舍?这个过程绝对没有自动的程序来帮你!成功的构图对于最终获取一张出色的照片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将一副照片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照片的构图就好比人的骨架,构图是摄影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之一,构图实际上就是安排整个画面的布局,去发现并体现整体中的多样性。
1九宫格构图&黄金比例构图&黄金螺线构图
1)九宫格构图
类似于中国古代八卦九宫图,横竖三等分,
形成9个方块,其中4个交叉点就是视觉中心点,
裁剪构图的时候,把主题展现的事物放在交叉点上。
九宫格构图又称为“井”字形构图,是根据黄金分割原理得到的一种构图方式,即将被摄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使整幅画面显得既庄重又不拘谨,而且主体形象格外醒目,“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
通常情况下,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因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能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但不应太过受限于规则,还应该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力争使画面呈现动感与变化,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一般说来,画面中的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比右面强。
2、黄金比例构图
和上面的九宫格构图法类似,
其实九宫格构图法就是简化的黄金比例构图法。
四个交叉点就是黄金比例点,
就是图片的焦点和视觉中心。
3、黄金螺线构图(斐波那契)
自然界中最美的神秘法则 1 1 2 3 5 8 13 一次类推,
后面的数值都等于前面两个数值的和。
同时越靠后临近2个数的比比值越接近黄金比例:0.618
2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构图方式,它将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因最长的对角线可以将欣赏者目光明显地引向某事物,引导人们的视觉到画面深处,所以优点是: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3 三分之一构图
是一个很有用的黄金构图法。三分之一规则是将画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各分成三份的四条直线而定,这样的画面可以给人带来宁静、宽大、博大、安宁、舒适、稳定等感觉,其常用于表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微波荡漾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川、广阔平坦的原野、辽阔无限的草原等题材。
4对分式构图
对分式构图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二,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表现的空间比较宽阔。其中画面的一半是主体,另一半是陪体。该构图方式常用于表现人物、运动、动物、建筑等题材。
5平衡式构图
平衡式构图通常传达一种满足的感觉,其画面结构完美,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采用平衡式构图的画面,各主要部分之间平等,无主次之分,一般是几种形象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具有新鲜活泼、灵活多变的特点,该构图方式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6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可以给画面带来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比较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画面显得有些呆板,缺少变化,缺少画面冲击力。
该构图方式常用与表现对称物体,建筑物以及特殊风格的物体。
7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斜三角或倒三角,斜三角较多,使照片给人以安定、均衡、踏实之感,同时又不失灵活。
还有一种三角形构图。
此种三角形常用于建筑之类的摄影,用仰角拍摄以体现出雄伟之感。
8S形构图
S形构图是利用“S”形曲线对画面景物进行布局,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有韵律感与活力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使画面显得更生动。
9椭圆形构图
椭圆形构图容易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常用于表现不需要特别强调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者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
10交叉线构图
交叉线构图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欣赏者视线引向交叉中心或是引向画面以外,使画面更轻松活泼、舒展含蓄。利用交叉斜线让欣赏者从多方向沿着斜线欣赏整个画面,较为理想的引导线是某两个边角之间的连线。
11X形构图
X形构图是按照“X”形对画面进行布局,这种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欣赏者的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能使景物由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该构图方式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
12斜线式构图
斜线式构图分立式斜线和平式斜线两种,它能使画面产生动感,其动感的程度与角度有关,角度越大,其前进的动感越强烈,但角度不能大与45度,否则会产生下倾感。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一泻千里等场面。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固定导向的作用。
13L形构图
L形构图类似于用L形的线条或色块将需要强调的主体围绕起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L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围框以内,使主体突出,主题明确。
14低地平线
当画面下部分平淡,上部分丰富是,建议把镜头稍仰。常用于拍朝(晚)霞,或高原云彩。
15高地平线
当天空或背景平淡时,可适当把镜头俯一些。适合表现画面下半部分质感,如草原变化的草地、沙漠起伏的沙丘等。
16放射式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向四周扩散放射。这种构图方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尔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现场又比较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特殊效果。
17延伸式构图
叶脉斜对角延伸到叶尖,延伸使得整个画面有了生命的动感。
18紧凑式构图
紧凑式构图方式将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该构图方式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往往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意识流究竟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
“意识流”本来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1842—1910),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意识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
后来,英国女小说家梅·辛克莱(1879—1946),在1918年把它引入文学界。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法、英、美、爱尔兰诸国都出现过一批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其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英国女作家陶乐赛·理查生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
与传统的小说相比,意识流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不止在于刻画了心理,而是披露了什么样的心理,表现了什么样的“意识”之流,以及如何披露和表现的。基于此,“意识流”小说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描写主观生活;
2、着力表现人的无意识、潜意识;
3、热衷于刻画阴暗、扭曲的变态心理;
4、基于以上三个特点,“意识流”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唯主观、反理性
01 描写主观生活如果把人物的主观生活称为“意识流”,那么人物外部的生活就可以称为“生活流”。“意识流”是“生活流”的反映,但“意识流”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行动而反作用于“生活流”,两者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事实上,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既写“意识流”,也写“生活流”。一般以“生活流”为主体,“意识流”为辅助,在两“流”交融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按:从作品实际看,一些传统的作家如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人,也是以精于刻画心理著名的,而且他们写人物的意识,明明也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流”,决非都是碎片。“意识流”小说自身,实际上也只能表现一定长度的“流”,并不可能跟着人物的意识永远流动下去。任何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时,实际上都是“流”和“碎片”的统一。即从局部看,是“流”;而从全局看,不过是其中之一“碎片”或数“片”。“意识流”小说比起传统小说来,最多不过是大一点的“片”而已。)
而“意识流”小说,则主要甚至全力写“意识流”,其兴趣专注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隐曲,对“生活流”则不甚关心。
他们的作品,或孤立地写“意识流”,很少或根本不去反映“生活流”,以至“意识流”成为无源之水,显得神秘难测;或者是完全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去反映,而这“主观”屏幕又常常是反常的、变形的,因此反映出来的“生活流”往往歪歪扭扭、支离破碎,是真正意义上的“碎片”。
往往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明晰完整的场景,连人物形象都朦朦胧胧,行文着墨都以意识流动为转移。这个特点在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中已有所表现。
比如法国的艾杜阿·杜夏丹的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可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先声。全书用内心独白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的青年在六个小时里的心绪变化,乔伊斯评价说它:
“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海中。”
“意识流”小说家热衷于写主观生活,并不仅仅是个描写角度和表现方法问题,而是同他们对世界对艺术总的看法有联系的。他们以为只有主观世界才是“最高真实”,客观现实反而不真实。
普鲁斯特认为主观真实是“最基本的东西”,只有表现主观的作品才是“唯一真实的著作”。乔伊斯要求艺术家去表现“经验的真实”。福克纳则认为作家只应写人类的“内心冲突”和“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陶乐赛·理查生反对描绘外部现实,主张让意识垄断一切,专门去表现“个人思想和信仰的真实”。
弗吉尼亚·伍尔夫要求以主观代客观,努力表现人物“私有的幻想”。在她看来,只有“意识”才是“生活”,才是“真实和真理”。她在《现代小说》中有一段很有启示意义的话:
“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投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
在她看来,“生活”即内心世界,并不总是“左右对称”,合乎逻辑的,而是像“一圈光晕”,模糊朦胧,变化万端。文学作品应当着力于表现这种错综复杂的“根本精神”,而不应该去描写“意识”以外的事物。
当然,意识流作家们的这些看法,来源于现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认为“真实”只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也即“意识之流”,它就是“现实”,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品级高的现实”;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是由两种基本本能: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内部冲突所构成的。这些就是“意识流”小说家们的理论根据。
02 着力表现人的无意识、潜意识意识流作家们所表现的主观世界,主要内容就是无意识和潜意识,这也同传统小说不同。
传统小说刻画人物的心理,着重描写有意识的内心活动,他们的意识是有次序的、合乎逻辑的,可以被理解的;有时也写无意识、潜意识,但总的说来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主体还是写真正的“意识”之“流”。
而“意识流”小说,则着重写非理性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突出人物内心的混乱、迷离、恍惚、无逻辑性、动物性和疯狂性,以为只有这样才算写出了心理的“原始真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流”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无意识之流”或“潜意识之流”,应该叫“无意识流”小说或“潜意识流”小说才较为妥当。无意识和潜意识是非理性的,它的特点是杂乱无章,繁复多变。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潜意识比喻为“一团混沌、一口充满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它们主要是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是盲目的、混乱的、阴暗的,“不知道价值判断: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坏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只知按“享乐原则”活动。
意识流作家主张把人心里的这座“地狱”:即“原始的混沌”和“激动的大锅”,全部地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他们提出“非人格化”(按:意思是作品不应该表现个性,而应该逃避)和“作家退出小说”(按:意思是作家不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出现,要让小说完全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甚至是原始的真实状态,达到所谓的“极端客观性”。)的口号,反对作家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整理和提炼,更反对作家出面进行介绍和解释,而要求让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按照原始的方式杂乱无章地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伍尔夫强调要把人物头脑中“千千万万个印象”,无论是“细小的、奇异的、倏尔而逝的,或者是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全都应该写出来,要把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宛然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般的印象都记下来,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写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她还说:
“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不管它们表面上看来多么无关系,全不连贯。让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通常所谓的大事要比通常所谓的小事包含着更充实的生活吧。”
意识流小说家是强烈反对自然主义的。伍尔夫就曾用尖刻的语言嘲讽自然主义作家对外在环境和背景作事无巨细的烦琐描绘;然而有意思的是,她自己却在提倡对主观世界作同样的事无巨细的烦琐描绘。
她反对“客观的”自然主义,却在提倡“主观的”自然主义,要求把人的内心世界中混乱错综的一切,包括梦境、遐想、幻想、错觉、最飘忽的闪念,最莫名其妙的冲动,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总之一切无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统统写出来。
意识流小说家往往还用添枝加叶的办法以强调天意识、潜意识之荒唐、复杂、离奇、不可理喻。为此,他们在小说中,采用了三个方法。
方法之一是“白日做梦”,他们笔下的人物不分场合,动不动就大做其梦,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冥想者、梦游者。方法之二是“自由联想”,让人物想入非非,随时随地进行突兀的、跳跃式的联想。
如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写一个女人看到墙上一个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个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方法之三是“时空错乱”,不顾时间顺序的客观性,将过去、现在、将来随意颠倒、穿插、交融,并有意不作任何说明。空间顺序、梦幻和现实的界限被打碎、搅乱,翻来复去,纠缠不清。极端者,甚至故意破坏语言规范,前言不搭后语,几十页不用一个标点。
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最后的40多页无任何标点,但恰恰是这没有标点的内容,却是全书的最精华之处。
凡此种种,目的都是一个,用以渲内心无意识活动的变幻莫测,紊乱不堪。
03 热衷于刻画阴暗、扭曲的变态心理意识流小说家同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一样,对扭曲的性格、畸形的心理特别感兴趣。
当人丧失理性,主要或完全受怪异混乱的无意识支配的时候,这样的人的心理就已经是不正常的。所以意识流作家厌恶理性,偏爱无意识,必然要发展到偏爱变态心理。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有写变态心理的,如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但从总体上看,一般还是以写正常人的正常心理为主。
“意识流”小说家则不同,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物的阴暗混乱的“意识流”上,对正常人的“意识流”则不大感兴趣。在这一点上,他们同自然主义又有些相似。
法国自然主义的主要代表龚古尔兄弟,他们创作的小说突出人的“低级本能”,渲染其“病理和生理的因素”,他们自己就宣称他们的创作,或者其独创性都是建筑在神经病上的。
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家,大多继承这一传统,强调文学作品要表现“现代意识”。所谓“现代意识”,即帝国主义时代陷于深刻的精神危机中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病态意识。其内容无非认为现实荒谬无稽,社会不可思议,人类猥琐无能,世界前途茫茫。于是,或悲观绝望,颓废沮丧;或胡思乱想,灵魂空虚;或精神分裂,意识错乱,或偏执怪癖,心理反常。
“意识流”小说就主要反映了这类扭曲了的人物的“意识”之“流”。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莫不如此。
最典型的是美国福克纳的著名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白痴的自白,第二部分写一个想自杀的人的精神崩溃过程,第三部分写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偏执狂般的变态性格,所有这三部分全都用“意识流”;只有最后一部分才是写一个精神较健康的人,与之相应,就应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
只是,形式总是同一定的内容相适应的,变态的心理需要有“意识流”这样的形式来发现;“意识流”这种形式也正适合于表现在西方社会重压下出现的种种病态的心理。“意识流”小说得以繁盛一时的社会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意识流小说家热衷写变态心理,这也不仅仅是个写作方法和个人兴趣问题,而是同他们对整个人类的看法有关。他们受弗洛伊德主义很深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从本质上看,就是“变态心理学”。弗洛伊德本人是个精神病医生,他把自己治疗患者的临床经验绝对化,把精神病人的心理普遍化,以偏概全,似乎整个人类的心理都是病态和畸形的。
他还宣扬人性本恶,认为就人类的本性而言,都与野兽无异,其内心一切活动全都受兽性的本能和原始的冲动支配,他的结论是:
“黑暗、冷酷和丑恶的力量决定着人的命运”。
在这种观点影响下,意识流小说家便热衷于挖掘人心深处阴暗、混乱、病态、兽性、疯狂的东西,认为只有写出这些黑暗的东西,才算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和真理”。意识流小说确实做到了“深”,但这是一种扭曲的、片面的“深”,是一味向着丑恶、黑暗、病态、畸形方面的“深”。
04 唯主观、反理性把“意识流”小说几个方面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最根本的特点。它与传统的心理小说最显著的差别便在于反理性这一点上。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则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认为意识只是露出水面那一小部分,无意识(包括潜意识和前意识两部分,前意识是可以被回想起来的潜意识)才是沉入水中的基础和主体。
他认为意识虽是清醒的,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只是心灵的外表;无意识是盲目的,却是广阔有力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它是心灵的核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暗中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一切动机、意图的源泉。
所以弗洛伊德说:“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
根据这种理论,意识流小说家便特别注意写混乱多变的无意识,他们在冰山底层作着各种各样的探索。
不过“意识流”作家们的创作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看不到人和兽的区别,正常人和精神变态者的区别,更看不到在阶级社会里人有阶级的区别。他们从抽象的性恶论出发,认为人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可怕的地狱,不是卑微猥琐,就是冷漠残酷,本性无不自私自利、卑劣肮脏,而且个个如此,永远如此,表现出对整个人类的绝望感。
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把人的内心写得极端混乱和猥亵,就反映大城市中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的病态世界而言,当然也不无意义;但作者却自以为是在表现人类普遍的本性,这就不能不说有很大的片面性了。
意识流小说家们所描写的无意识、潜意识,实际上只是他们臆造的、虚构的无意识、潜意识,是他们主观所设想和个人所猜测的无意识、潜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过是把“意识”有意地颠倒错乱,就让它们冒充无意识和潜意识。
对这种“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真实程度,当然是要存疑的。所以只能认为他们对无意识、潜意识这冰山的底层作了些探索,却不能轻易相信他们所描写的一切都是真实可靠的,好像全体人类的内心都是如此混乱、阴暗,如此变态和畸形的。
回答完毕。
家长阅读哪些书籍比较合适?
自闭症患儿早发现早干预,沙盘治疗对于自闭症患儿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你可以去当地儿童医院心理门诊或者专业心理机构进场治疗。还有游戏疗法,对待自闭症患儿也有很好的干预作用。很多自闭症患儿智商正常,所以需要父母在扶养上多关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以下几本书从家庭到专业,有个案有指导,系统地对自闭症患儿和家庭养育模式进行了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自闭症儿子同行1:原汁原味的育儿 》《通往自立之路与自闭症儿子同行2》
《万千心理·给自闭症儿童父母的101个建议》
《万千心理·与自闭症儿童一起做游戏》
《万千心理·自闭症儿童社会规则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