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大枪pk,曾国藩李鸿章谁的实力更强大?

2023-09-16 192阅读
广告一

dnf大枪pk,曾国藩李鸿章谁的实力更强大?

1900年意大利画报里的世界首富竟然是李鸿章!坐拥10亿两白银!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A0NTQyMQ==&mid=2649948517&idx=1&sn=53d06c2be7d886cacd54d83584541eb9&chksm=87ea9a67b09d1371d0580a9db8b28996c39c234d0fa93e827d8a2ba1256ce6ae1b47ec4511c5&xtrack=1&scene=0&subscene=93&clicktime=1575518396&ascene=7&devicetype=android-23&version=2700003c&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exportkey=Ax2DIjTMymErQ2VeOqfS4BM%3D&pass_ticket=5M%2FuL6UuJ8irh6up2FoqCctu7QsoJxNfgtV0UiP9uzM9L4MNxFpOEpHbEWs8aeQG&wx_header=1意大利《周日邮报》1900年7月22日报道:

我们刊登了一张“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的最新肖像画。

李鸿章是清朝最有权势的男人。李鸿章参与了清朝大大小小的事务,并且游历过欧洲,后来受到冷落, 顶着两广总督的头衔去治理广东。当时广东的局势无疑需要李鸿章,他的到来卓有成效。李鸿章成功镇压了广州的叛乱,抑制了欧洲各国的野心。

李鸿章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据说他在北京中央政府任职期间,全部积蓄加起来超过了10亿两白银。虽然李鸿章和义和团一样仇视外国人,但他狡猾、敏锐、富有远见,既可以识破圈套、陷阱,又善于把握政治资源。他还善于发现群体中最脆弱的一面,也知道如何激起和消磨他人的斗志。

李鸿章成功地使广东归于平静。他在任期间,广州一直按照他规划的方向发展。这个男人现在可能正坐在戏院里听着戏曲,和其他官员一起商量如何扑灭肆虐的大火、怎样拨乱反正让广州回到正轨,或是在鞭策军队镇压义和团。不过李鸿章已经意识到战争就快结束了,虽然各国军队仍然占领着清朝领土,但他们已经不想继续为这场战争买单了。

现在,对欧洲人和基督徒而言,李鸿章仍是清朝政府给他们的一颗定心丸。

dnf大枪pk,曾国藩李鸿章谁的实力更强大?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不用过度解读,纯粹是日本人技术不行,过度山寨了法国机关枪所致。

日本的“九二式重机关铳”大体仿制自法国的“哈奇开斯”重机枪,整个自动部件和原理全山寨自哈奇开斯,哈奇开斯使用了弹板供弹,日本人也就学着山寨了同样的东西。

尽管“弹药保弹板”要求相对精密,略显昂贵,对日本来说实在是有点水土不服,可师从法国陆军的日军还是跟着走了夜路。

众所周知,大到航空、坦克,小到什么雪铁龙标致,法系总有点与众不同的出格感,在标新立异的同时,要么搞出性能极为独到的神作,要么整出一堆令人哭笑不得的脑洞。

法国“哈奇开斯”机枪属于后者,别人都玩水冷的时候它搞气冷散热,别人都用马克沁专利帆布弹带的时候,它搞弹板供弹。

哈奇开斯机枪是19世纪的产物,它能在一战中与马克沁抢风骚,又在二战时继续为战场所使用,已经算很了不得了。

实际上,哈奇开斯重机枪先天上就有问题,这东西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很大原因是当年为了避开马克沁的专利所致。

1883年的马克沁机枪问世,它的设计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是个专利概念非常强的人,早早就将机枪从导气原理到水冷套到帆布弹链等等,统统给申请了多国专利。

马克沁机枪真正打开了自动武器的道路,但马克沁的行为等于堵了后来者的路。

不少人既眼馋马克沁,又不想花钱引进马克沁专利,或者多少有点不服周,也想搞出个同等产品跟潮流发财。

有点像乔布斯当年搞IPAD,苹果板一上市,引发无数跟风开发的,为了绕开专利,就得自己捣鼓出一些稀奇古怪的。

哈奇开斯公司当时也在跟风研发,但始终没能在不侵犯马克沁专利的前提下,造出自己的机枪,直到1893年,一个叫阿道夫·冯·奥德柯莱克的奥地利人找上门。

哈奇开斯的美国人总工贝内特实验了奥德柯莱克的机枪,但是他以各种理由把这武器喷的一钱不值,然后买下了技术专利,将之放到自己的项目部搞优化研发。

差不多4年以后,贝内特终于完全打磨出了新的重机枪M1897,为了规避散热专利,它没用水冷套,而是使用了黄铜散热片包裹枪管(后换成钢的)。

为了规避帆布弹链专利和良好配合8mm勒贝尔步枪弹,它的供弹机构被设计为通过24发的弹板供弹。

其实采用散热片也有法国人自己的考虑,毕竟法国的传统殖民地是非洲,在干旱缺水地带部队不可能过分依赖水冷。

作为紧随马克沁之后的一款重机枪,哈奇开斯影响力相当大,出口到了很多国家,拥有广泛的用户。

后来的哈奇开斯M1914还超越了法国的国营圣埃蒂安M1907重机枪,成为法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轻武器扛把子,除了装备自己,亦被大规模支援给其它盟友使用。

总而言之,哈奇开斯在早期表现的不赖,不算牢靠的气冷和弹板供弹完全能够应对当时的战争,与马克沁相比也没什么代差。

弹板设计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这是一种很方便实用的技术,子弹卡上板拿出来就能用,实际上可以视为一个开放性的弹匣类结构。

按照法国人的测试,它开起火来爽滑清脆,远比马克沁的帆布弹带要可靠,后者很考验副射手的经验,也不利于长时间的使用。

如果需要临时手工装弹,往帆布弹带上一个个的插子弹简直不要烦死人,如果安插不合理,还会进一步提高卡弹、瞎火、运动时散子弹的现象。

而且,法国人认为这24发子弹正好就是一个火力扇面,弹板很容易就能让士兵掌握射击的节奏,不会漫无目的的狂喷子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奇开斯上演了一把双枪堵口的大戏,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里,一小队法军依靠2挺哈奇开斯固守孤阵10天,用7.5万发子弹硬扛了德军的猛攻,机枪安然无恙,相当耐用。

师从法军的日本很早就盯上了哈奇开斯机枪,他们早在明治38(1905年)年就装备了山寨的自哈奇开斯的“明治三八式机关枪”(三八年式重機関銃),由南部麒麟次郎炮兵少佐设计,弹种口径也改成了6.5MM友坂弹,弹板容弹数增加为30发。

三八式机关铳的平均射速为每分钟450发,与哈奇开斯差不多,甚至略快,但如果能有熟练的枪手和装填手配合的话,日军认为他们完全可以将射速提高到600发每分钟。

日本后来又在哈奇开斯和38式基础上设计出了“三年式重机枪”(大正三年式機関銃 1914年)。

日军当时唯一不满意的是38式弹药的威力,他们认为世界的主流是8mm和7.7mm,所以南部麒次郎又根据八九式旋转机关枪(八九式旋回機関銃)的7.7mm弹药,设计过一种7.7mm的三年式,之后改进出了著名的“九二式重机枪”。

这几挺山寨的哈奇开斯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改进,甚至带枪架的全重也都维持在55公斤左右。南部麒次郎保留了哈奇开斯的一切,主要着重加强了气冷散热能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连续射击,这一块儿其实也是哈奇开斯问题最大的地方。

弹板方面,日本人可能最后也体会到了这东西也有点不牢靠,因此采用了给子弹刷润滑油的做法,但如此反倒造成了尼尘中子弹沾灰现象,反倒降低了可靠性。

日本人其实还挺喜欢保弹板设计,他们的“乙弹药箱”一箱能装750发弹药,内含25片保弹板,单重30.43公斤,包在一个个独立包装的纸盒子里,用的时候拉开就能打,极为省事。

总之,日本的轻武器在当年并不算先进,他们主要还停留在有限自我开发,仿造改进西方武器的程度上,仅南部麒次郎一个人,就已经顶了日本轻武器大半的天空。

后来别的国家出现了金属弹链,保弹板也就愈发显得落了下乘了。

二战有哪些堪称史诗级的战役海陆空均可?

自古以来,战争一直都是最残酷的事情,因为只要爆发战争,那么就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20世纪上半页,人类经过人类有史以来最空前浩大的世界大战。在这两次大战期间,每一次战役的爆发,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即便是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人,也是是整天都笼罩在地狱般暗无天日的阴影当中。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世界上最可怕的三大绞肉机战役吧。

一.凡尔登战役

战争肇端,矛盾迭起

当时的主要矛盾国家基本上可以归为三对,分别是:

法德矛盾:

德国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疯狂的扩充军备武器。

俄奥矛盾:

此时的奥匈帝国十分害怕俄罗斯打着的各种旗号,生怕俄罗斯对自己发起进攻,同时也害怕南斯拉夫人民脱离奥匈帝国的控制。

英德矛盾:

此时的英国想要维持欧洲的生态平衡,不想看到德国太过强大。

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中,俄罗斯和法国都可以算作其中一个,所以,为了对抗东西方向的这两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以及意大利组成了所谓的三国同盟,他们三个国家想要结盟共同对抗俄法两国,同时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签署了著名的同盟条约,法国开始向美国提供军队以及军舰,而这三国同盟的核心位置便是德国。

面对三个国家的联合,俄罗斯和法国也不得不想办法对抗这一股强大的势力,在寻找其他盟友无果之后,这两个原本的死对头最终只能选择携手,所以在1892年,俄罗斯和法国达成了协议,在这个协议中他们规定,两个国家的任意一个国家一旦遭受三国同盟的进攻,那么另一个国家将全力以赴的支援。在俄罗斯法国结为盟友之后,俄法同盟以及三国同盟正式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面,同时这也标志着,英德矛盾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象征,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终于在这个时候正式有了雏形。

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进行视察的时候被塞尔维亚的一名青年给射杀,此一事件,正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一个月以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本次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随后事态逐渐扩大各个国家均向此地投入兵力,慢慢地演变为世界级别的战争。

本文要讲述的凡尔登战役属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二阶段,两大军事集团都把1916年这一个关键性的一年当作战争的节点,在这一年出现了三大战役,分别是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以及夏季攻势,本文着重讲述凡尔登战役。

烽烟四起,箭在弦上

凡尔登战役之所以能够打响,是源于1914年德国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在整个欧洲战场的西线,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非常胶着的战壕对峙局面,无论是哪一方都不能前进哪怕一步,接着到了1915年,德国想要打破这一个尴尬的局面,于是几次发起了进攻,可是没有一次取得哪怕一点进展,当时德国的将军认为,如果此时加强对法国的攻击,那么就可以逼迫法国投入更多的军事实力,也许可以通过这一个方式,消耗法国的整体力量。

所以他把这一次战斗的地点选择了凡尔登要塞,此处的地理位置对于法国来说十分要命,是德国通往巴黎的主要干道,在这个地方有着巴黎钥匙的别称,如果在这个地方迫使法国人与自己进行正面战斗的话,可以令法国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在经过长期准备之后,于1916年2月21日,德国发起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这一场战役也被后世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1916年初,德军总部于凡尔登处部署了大量部队,想要牵制住法国的主力部队,当时受领凡尔登进攻任务的是德国皇太子威廉下辖的第5集团军,此集团军中含有17个师、1204门火炮以及683门中型重型火炮。此时的德国总部信心十足,想要拿下这一个法国的命门,扬言让此处成为碾碎法国军队的磨盘,德国想要迅速的取得优势,于是仅仅战斗了4天就向整个法国军队倾泻了400多万发炮弹,整个山头都被夷为了平地。

在战斗的初期,德国部队与法国部队的部署相比,人数多了太多。在正面突击方向上,法国只有两个步兵师,而德国步兵师的人数则比法国步兵多了两倍,炮兵多了将近三倍,而火炮密度则是每公里50~100门,并且为了让整场战役有突然性,不让法国人有丝毫的准备,所以德军在同年一月的时候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佯攻。

就在战役打响的这一天,德国方面为了不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攻击意图,便用1200多门火炮对40公里的战线连续轰击了8个半小时,总计炮弹发射数量多达100万发,之后又以三个军的兵力发起总进攻,让先头部队用火焰喷射器清理敌军战壕,务必确认不留下一个活口。到了23日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德国军队就迫使法军向后撤离了5公里。

此时的德国仍然没有暴露出自己主要部队的攻略方位,在23日16:45分,德国的步兵师终于发起了进攻,在当天就占领了第一道防线,在此后的4天中,又不断的侵占着第二第三道防线,战线再次推进了5公里,法国人节节败退,好似就要输掉了这场战斗,法国所谓的战争命门已经摇摇欲坠。

这时的德国仿佛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如果能够在此地牵制住法国的话,是再好不过的,如果能够拿下这个战略要塞,便能够扭转整个战局的局势,可是法国人能够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自然不是吃素的,时任第二集团军的法国部队司令贝当决定背水一战,他调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战略物资以及人员,决心在此处与德国进行最终的决战。

双方心里都明白,如果法国丢失了这一个战略要塞,那么接下来的战争可以不用打了,法国想要背水一战,德国自然也明白,双方都知道这将是一个艰苦的战争,于是,26日双方进行了惨烈的战斗,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出人意料,双方谁都没有得到便宜。

同时,在这几天战争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事件出现了,仅仅在一周之内就有3900辆卡车在运送途中来回穿梭,而参与运送的人员多达19万物资多达2.5万吨。德国没有在第一时间拿下这一个战略要塞,就给了法国部队得以喘息的机会。法军在此时已经有大批援军加入了这场惨烈的战役中。

此消彼长,法军的救援部队已经赶到,而德国的后续支援没有跟上,并且前线部队弹药消耗殆尽,很难继续进攻,这就导致了德国部队后劲不足,没有办法继续突破法军的防线。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此时的德国看到战况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便不再急于进行尖刀性的进攻,他们选择把战线拉长,整个战线被德国部队扩张到了30公里,并且将主要突击方向突然改变到了默兹河西岸,进攻方针也有原来的突击变为稳步缓慢前进。

对德国人来讲,在短时间内如果可以占领304高地和295高地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因为如果他们可以占领这两个战略要地的话,就可以解除来自西岸法国炮兵部队的威胁,并且,可以由西方作为突破口,缓慢的包围整个凡尔登要塞。

在这样的战术背景之下,德国在西方缓慢前进,同时在东方加强自己进攻的步伐,可是,任谁也没有料到法国方面的反击如此强盛,打了德国一个措手不及,德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仅仅战略了几个小小的据点,可以说没有起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战略性成功。

战争已经打到了这一个地步,是双方谁都没有想到的,可是已经成这个样子了,哪一方都战争已经打到了这一个地步,是双方谁都没有想到的,可是已经成这个样子了,哪一方都不能够退让,谁退让谁就成为战争的失败者。

所以在4月到5月期间,德国再次加强了对此地的进攻步伐,大量投入喷火器,窒息性质的毒气以及轰炸机,双方打的有来有回各个据点反复攻略与反攻略,每一个战略要点都被反复争夺。在6月初,终于让德国军队看到了一丝转机,德国连续7天对沃宝发起猛烈的进攻,企图切断此地与主力部队的联系,他们也确实成功了,沃宝守备部队于7日宣告投降。

在6月下旬,德国方面首次使用了化学性武器,用大量的毒气弹给法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一度进攻到凡尔登要塞的三公里处,可是最终还是被顽强的法国军队给再次打退。

6月24日,法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放弃了第二道防线。德国成功占领了杜奥蒙要塞,法国当时的指挥官收到了要塞失守的报告之后,决定利用德国人求胜心切的不良心理,试图扭转局势,法国部队利用被他们称之为圣路的凡尔登公路,向要塞人员不断运输着后续部队以及战略物资,德国军队因为求胜心切,太过深入敌方,导致后续物资以及炮火支援无法及时跟上。

德国的前进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德国部队在此时已经中了法国人的计谋,丧失了整体炮火支援的他们已经无法做成任何事,此时的战争双方火力已经不对等,他们整体的主力位置完完全全的暴露于法军的眼中,德国在向前推进占领到杜奥蒙村时,已经丧失了4个团的兵力。

这就让他们感到后续力量不足,无法继续向前推进,面对这种情况,德国仍然不准备放弃,他们选择暂时不向前硬性推进,转而拿下霍姆山,在此之后又进行了三个月的激烈斗争,德国部队占领了凡尔登要塞周围的两个村庄,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当时的指挥官贝当将军想要保存实力,可是他的这个做法受到了总部的质疑,在战争如此胶着的情况下,暂时的防御就意味着战争的失败,所以他被解雇了,新上任的指挥官是进攻性极强的内维尔将军。

德国如果想要继续推进战线的话,就必须要拿下苏维要塞,所以,1916年6月22日这一天,德国开始向此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可是一直打了将近三个月,都没有把这个战略要塞给打下来。

1916年,索姆河战役正式打响,这就迫使德国军队将凡尔登要塞的兵力抽出一部分去应付北方的英法联军,战争从春季打到了秋季,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十分劳累,整体气势已经十不存一。同年10月21日,法国部队向侵略已久的德国部队发起了猛烈的反攻,使用的武器是新式400毫米口径的大炮,面对气势不足的德国部队,法国部队反而气势高涨,10月24日重新夺回了杜奥蒙要塞,12月11日德国部队终于退出了凡尔登要塞,而法国部队完完全全的收回了自己的战争防线。

白骨露野,罢战息兵

整场战争的结果是惨烈的,双方没有胜利者,法国方面损失54.3万名士兵,而德国方面损失了43.3万士兵,双方加起来将近百万人于这场惨烈的战役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为什么此次战役被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原因。

对于德国人来讲,此次战役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他们在战争的初期已经料想到会有伤亡惨重的情况出现,可是没有想到居然能打成如此可怕的境地。而且也没有达到德国最初预料的1:2伤亡比例,凡尔登要塞虽然到最后濒临崩溃,但是毕竟没有攻打下来。

如此残酷的战争给所有参战人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阴影,参与战争的法国士兵,几乎全部具备想要叛逃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法国将领不得不答应手下的法国士兵,以后不再让他们参加与德国人相关的惨烈战役,才没有让叛逃真正发生。

这场战争,也让德国从一开始的优势,被法国部队消耗为劣势,他们本想借此机会牵制住法国的主要部队,可是反而被法国的凡尔登力量给紧紧缠住,最终这场战役导致了德意志势力的失败。

二.诺曼底登陆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人为灾难!如果问二战最大伤亡的战役,根本数不着诺曼底登陆。二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例如苏联境内的几次大战役,哪一场伤亡都在五十万以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的伤亡更是达到了260多万。跟上述战役相比,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小巫见大巫了。但尽管如此,诺曼底登陆战役还是一场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役。

不仅是因为它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而且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有意义的登陆作战。如果说苏联境内的大战是希特勒的屠城表演,诺曼底就是希特勒的坟墓。

为了保证这场登陆作战的胜利,盟军拿出了几乎全部家当,先后押上了36个师,全部兵力接近288万人,其中陆军兵力就达到了150多万人。

战役从1944年6月6日一直打到7月底,盟军百万大军,数十万辆坦克、装甲车和运输车万辆,上百万吨后勤补给和战略物资,成功越过英吉利海峡,全面登陆阔别数年的欧洲。

在这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中,德军和盟军的伤亡超过了24万人,双方的伤亡基本相当。在世界战争史上的攻守战中,一般攻击方的伤亡人数至少在防守方的一倍以上。所以,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的伤亡虽然有10几万。但伤亡还是非常小,堪称非常成功的登陆作战。而且在这场战役中,德军40个师受到毁灭性打击,几乎被击溃。德军师以上的将领有20人被俘,而盟军方面没有一个将领被俘,只有一个将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意外身亡,这是诺曼底战役唯一牺牲的盟军将领。

巨大伤亡的背后是武器装备的大量损失,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摧毁了德军大量武器,其中各类战车1500多辆,各类火炮4000余门,各种型号飞机3000多架,坦克和装甲车1.2万辆,这些战果固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的盟军在欧洲大陆的出现,彻底扭转了整个欧洲战局。从此之后,纳粹开始走向灭亡。

其实一开始德国人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沙漠之狐隆美尔在战术上还不是浪得虚名,他在诺曼底战役之前就做出了盟军将要登陆的判断。

所以,他在1944年4月就精心制定了"大西洋壁垒"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德军将在近海岸边部署五道防线,架设十万个木桩、钢架,其间扯上电网,后面是数万个混泥土壁垒和掩体。

在整个德国近海水域设下上亿颗地雷;在沿岸的陆地埋设百万颗地雷,地雷区后面则是10米间距一个数米高的木桩,之间用铁丝网连接,上面密布炸弹和触发雷。

如果这样的防线构筑起来,一旦美军的101空降师在滩头降落,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命运。

在这样的防线面前,盟军登陆盟军登陆中的第一波部队们将在登岸前就会全军覆没,第二波登陆部队上岸后也会遭遇无数个死亡陷阱,踏着泥泞的沙滩,踩着地雷,暗道碉堡里纵横交错的火力网、铁丝网上触及就会爆炸的炸弹和地雷。诺曼底就会成为一个超级绞肉机,大型屠宰场。

可惜,上帝没有眷顾日耳曼人,没有跟隆美尔充裕的时间。不然,诺曼底登陆战役的结果就会相反。

所幸德军诺曼底地区的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早已丧失斗志,对隆美尔这个雄心勃勃的"大西洋壁垒"既无信心也没有兴趣,所以这个工程进度缓慢,中间干干停停,等于流产。

双方的军力对比:

西线德军当时拥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加上希特勒坐镇指挥的2个装甲师,总共不过50多个师,兵力不到80万人,这是德军在这里的全部家当而且这50多个师大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士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不是老弱就是病残,就这些部队却要承担3000多英里海岸线的防守任务,

德军一个师布要部署在宽 50英里的防线上。

而海峡对岸的盟军却高达288万人。

所以说,诺曼底登陆战役没有开始结局就注定了。

由于诺曼底地区的守军力量非常薄弱,还由于德军高层在盟军具体登陆地点判断失误,实际上在两栖登陆的"D日"德军只有第21装甲师进行守卫。

所以在一期的登陆作战中,盟军虽然有伤亡但进展还算顺利,没有遭到太像样的抵抗,战争惨烈程度远远低于美军指挥官的预料。

在6月6日开始的"霸王行动"中,

英军伤亡630人。

朱诺滩加拿大军伤亡1200人。

黄金滩英军伤亡400人。

奥马哈滩美军伤亡4000余人。

犹他滩美军伤亡197人。

盟军在海滩上共计伤亡6500余人。

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在盟军登陆滩头并巩固登陆阵地之后,随即步步为营向内陆挺进,英美联合向对德军发动攻势。

德军五个步兵师和援军党卫军第9、第10装甲师等部赶到,诺曼底战役此时拉开大幕,达到白热化。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和惨烈,美军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攻克科汤坦半岛,而美军也付出了24000多人的代价,德军的伤亡也在3万多人。

蒙哥马利的英军在卡昂作战同样艰难,英军浴血奋战几天才往前推进了6.4公里,平均每小时进度不到一百米,而伤亡却高达5000人,每前进一公里就要付出几乎一千人的伤亡。

第二阶段又经过一周的血战,又有5000多名战士倒下,才推进了4.8公里,直到7月10日英军才结束战斗。

1944年7月6日,巴顿将军带领的美军第三集团军神兵天降,彻底改变了战场局面,德军防线进被撕开大口子,负隅顽抗的德军被打得抱头鼠窜。7月中旬前后,盟军在诺曼底战役大获全胜。

三.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军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中进行了非常激烈的巷战,激烈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苏军与德军争夺的甚至不是阵地,而是一栋栋已经残缺不全的楼房。往往一栋房屋能被苏德两军分别占领和争夺几十次,苏军夺回一栋房屋,德军就攻占一栋房屋;德军在白天强攻下一栋楼房,苏军在晚上又组织反攻去夺回这栋楼房。双方你来我往,你攻我守;以至于当时苏军内部广为流传的一句玩笑话就是:“我们占领了厨房,但客厅还在敌人手里!”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军军官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整个斯大林格勒中一共有80万居民,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城中仅有不到8000的平民还安然无恙。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惨烈的巷战是这场极其血腥的战役的典型代表。双方总伤亡人数超200万人,整个战役持续199天,在城区巷战的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丧生。就拿苏军守城的第62集团军来说,前后投入的增援部队共计2个军、24个师、16个旅、40个团及20个营,但这个集团军的总人数从未超过6万人,犹如一张血盆大口,让你有来无回。一个成建制的师顶上去,三天就没了,这只是62集团军的冰山一角,用惨绝人寰来形容,毫不过分。

最惨烈的巷战是发生在9月12日后的三天,对苏德双方来说都是最艰难的日子,德军不顾一切,步步紧逼。第62、64集团军顽强抵抗,城内已是一片废墟,兵员不停的减少。近卫第13师在马马耶夫岗与德军展开了拉锯战,由原来的1万人减员到2700人;步兵第42旅在伏罗希洛夫与德军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战斗不到2天,仅剩650人,其中步兵不到200人;隶属57集团军的步兵244师出现在62集团军阵地时,只剩1500,其中兵力人数不足一个营,最后直至丧失殆尽。

在拖拉机厂保卫战中,近卫第37师投入战斗10天后,全师剩下几百人,其中步兵114团仅剩84人,117团仅剩30人,装备全部被打坏。不分昼夜的巷战,使许多师兵力所剩无几,苏军只能用掉队人员、工人分遣队及市民来补充兵员。会战结束后,第62集团军被改编为近卫第8集团军,修整后作为主力参加了后续的一系列会战,直到攻克柏林。

据一个德国老兵回忆:“对于车站站台,双方反复易手,死伤无数,他带领的一个火炮单元,同伴无一生还,我躲在掩体里看着俄军像旋风席卷而来,又像潮水一样退回。”他后来得了肝炎,为此兴奋不已,他将离开前线,被送回后方接受治疗!后来得知所在连队无一生还。

这场战役的惨烈、悲壮无处不在,正像《斯大林格勒》电影中的台词一样:

“顿河!顿河!我是大鲟鱼!请求炮火支援!请求炮火支援!坐标:xxxx”

“收到!...等等,大鲟鱼同志,这里显示是我们的地盘!”

“是的!但是德国人马上要攻进来了!请求炮火支援!立刻!马上!”

“我全都明白了。兄弟,永别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非常惨烈,它可以说是近现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因此也被称作是“红色凡尔登”。平均一秒就会有大约9人在战场上丧命,这也就是为何斯大林格勒战役会被称作是近现代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了。

为了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斯大林下达了一道命令,即任何意图投降的人都要当场被枪毙。斯大林的“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要求:军队要在第一次进攻之后构筑第二道防线,并将举白旗的击毙。“准许”属下逃离战场的军官或被德国人拦腰截断的部队,如果重新返回前线,也要被送往惩戒营,并判处死刑。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近代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役,远大于同时代其他战役交战双方的伤亡总人数。

第一,死亡人数庞大

苏军伤亡约有一百万人,计算量方面宣称德军死亡人数在150万人左右,而据西方自己统计,约在80万左右,他和德军之间的战争没有距离,都是看中间隔了多少具尸体,而原本居住在斯大林格勒的80多万居民,在战后仅剩7500多人幸存。

战争开始的几天里,德军就屠杀了40000多手无寸铁的普通人,还不算被打死和俘虏被杀的士兵,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和战争的冰山一角而已,士兵上战场平均的存活率只有不到24小时。

第二,装备差距悬殊,寸土必争,分秒必争

战争起初,德军就派出了27万的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发起攻击,随着战争越来越惨烈,德军也不断向苏联补充兵力,而苏联此时日能够部署的兵力只有十二万人,而且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数量都远不及德军,双方装备差距大,德军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一半的工厂,剩下的另一半也在加紧生产武器,很多士兵都是背着枪在工厂工作,坦克一下了流水线就会立刻投入战争,著名的巴普洛夫大楼,在德军的疯狂攻击中,苏军凭借少量的人员和装备,打通了周围的地下通道,苦苦支撑了四个多月,这是德军没有想到的,苏德战场真正成了人类绞肉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非常著名的巷战,可谓是寸土必争。即便在一间民房里,你占领了卧室,敌人可能就在客厅,几乎是面对面的发生枪战。

当时苏军的伤亡的确惨重不得不将普通人作为士兵增加兵力,甚至是女人补充兵力,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著名的女兵,她们不是舞蹈家,不是医生,她们只是端起冲锋枪保家卫国的普通人,最缺人的时候还会从死刑犯里补充兵力。

第三,天气原因

德国是知道苏联天气变化的,所以横扫欧洲的德国,原本想在苏联冬天到来之前就拿下苏联,没想到受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长久的拉锯战,而远在异国他乡的德国士兵,因为难以适应苏联突然降低温度的天气,德军没有准备足够的过冬资源,士兵或生病而死,或直接冻死,还有很多是因为武器设备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在打仗时无力反抗,最终未战身先死。

他是苏联卫国战争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军工生产非常重要,为了守住自己的工业中心,苏联方面也背水一战,投入重兵死守。

这场持续了199天的战争,平均每天伤亡人数突破了万人,每小时要有400多人倒在战场上。

苏联统计,上战场的苏军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天,每个军官在战场的上的寿命则不超过七天。战争中被屠杀的平民有统计的就有4万名,被杀的战俘就有将近10万,而且这还是在惨烈战况下极不完全的统计。

战后的斯大林格勒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城外没有一寸平整的土地,到处都是弹坑。 苏联红军某步兵师的一名士兵在在日记中写道:

德军的飞机蜂拥而至,敌人的炮弹一发发在身边爆炸,在这样密集的炮火下,连一只麻雀都休想活命。放眼望去,大自然没一个生命能侥幸逃生。 战友们被围困了三天,没有饮水,没有食品,我们不得不找残破的器皿来接自己的尿液解渴,嘴角都起泡了。 指挥所里,所有的军人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大家都满身尘土,军用电话线路经常被炮火炸断,奉命去检修线路的人有去无回。

苏军士兵把斯大林格勒的街巷战称为缠斗战,——好多房子已经大部分坍塌了,可是双方士兵还在随时都会坍塌的房子里贴身肉搏。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伤,一旦受伤就生不如死。

保卫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只配备了一个救护队,由100多名女兵组成,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战地医护训练,甚至连简单的救护也不会,因为不知道多少卫生员牺牲,换了多少茬卫生员了。

妇女、儿童。 由于炮火连天,他们不得不躲在下水道,地下室,或者郊区的洞穴里,没有粮食,更没有生活必需品,那些可怜的孩子壮着胆在轰炸和炮击间隙,从藏身的地方跑出去,从死去的战马身上割些也不知道不是是腐臭的肉来充饥,哪怕是捉到老鼠也会毫不犹豫捉住……饥饿让孩子们冒险去德军或苏军的军需仓库去偷窃,好多儿童被枪杀。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上千名儿童因此被射杀。

1942年12月圣诞节后,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弹尽粮绝,士兵们每天只能领到不到200克面包。几个月衣服都没有换洗,每个人身上都爬满跳蚤,奇痒无比。遍地尸体喂肥了老鼠,经常有又累又困士兵在睡梦中被老鼠咬掉半个耳朵,或半截手指。

为什么要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起因是什么?

在兵败莫斯科后,德军由于在战场上的过度消耗而导致的物资不足,迫使德军放弃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同时北线和中央也被迫转入防御阶段。而在这同时,虽然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但苏军在战场上的处境也不容乐观。虽然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后就开始进行局部反攻,但总的来说,德军总体还是占有战略优势。

而德军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将全部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了南线,意图在短时间内迅速消灭苏联或极大的消弱苏联的能力。苏联南线有着承担苏联一半以上石油供给和生产的高加索油田,还有将苏联与中亚地区连接着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的农田;其战略意义重大。因此倘若德军能够占领该地区,那么就能大大消弱苏联的实力,便可以达成在短时间内击败苏联的先前条件。

德军士兵在那个冬天里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冻残,还有不少人被冻疯,脱光衣服在雪地里打滚。整个斯大林格勒成了绞肉机,成了人间活地狱。

DNF女枪4职业哪个刷图快?

史诗装备四职业对比: 女弹药 女机械 女漫游 女大枪异界装备丝织业对比:女大枪女弹药女机械女漫游稀有装备四职业对比:女大枪女漫游女机械女弹药注明:女枪四个职业刷图速度对比,史诗装备对比地下城【安图恩】,异界装备对比地下城【异界地下城】稀有装备对比地下城【1-85所有地下城】。

大刀砍杀贴身肉搏一度成了对敌的良策?

抗战大刀队是忽悠吗?绝对不是!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抗战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庞大的作战,远非看几本书就可以了解全貌的。萨沙写抗战历史到今天已经有十年,从九一八真相写到豫湘桂会战真相,对这方面历史仍然只能略知一二,远远不敢说是什么专家。说现在很多作家对于抗战一知半解,却对很多方面随便发表议论。尤其使用一些不谨慎词语,对抗战的先烈们进行抨击。萨沙既然是写抗战历史,就有责任澄清这些东西,也绝不容许有人攻击抗战的英雄。今天要说的,是一些作家说的所谓抗战大刀队是吹出来的,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篇幅有限,不铺开说,仅仅说几个要点。

第一,就兵器上来说,大刀对刺刀是极为不利的

任何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抗战西北军的大刀,长度不过1米,而日军三八式步枪加上刺刀超过1米6。所谓兵器一寸长一寸强,现在长了一半,自然占尽优势。

同样都没有受过冷兵器训练的人,一个拿刺刀,一个拿大刀对抗,自然拿刺刀的百分之百获胜。

换句话说,同样都受过冷兵器训练且训练程度相同的人,同样也是拿刺刀的绝对获胜。

为什么?因为兵器差距实在太大了!

-------------------二战日军的刺刀和拼刺能力,绝对世界第一。在诺门坎战役中,曾经有1个日本兵连续刺死刺伤8名苏军。

第二,就训练来说,大刀对刺刀也是极为不利的

日本的刺杀术在当年叫做东洋刺,是日本研究西方刺杀术和日本传统冷兵器搏斗技术,推出的成熟使用格斗技术。

在当年对西乡隆盛的旧武士叛乱中,采用法式刺刀和西式刺杀术的日本新式陆军曾经被杀得血流成河。战后,日本陆军痛定思痛,对刺杀术进行改良。

这种刺杀术很简单,只有刺、拨、挡三个动作(枪托的砸只有极少情况下才会用到)。看起来这根本不是什么武术,其实这才是最实用的。

因为招数简单,日本新兵在长达一年的新兵训练中反复练习,每天都可以刺杀千次之多。时间一长,完全成为下意识的举动,根本无需思索。

实战中,只要冷兵器肉搏,日军会极为迅速的刺杀,一般反应时间仅有零点几秒,速度极快。普通人如果没有对等武器,是很难躲过的,一般非死即伤。

而大刀的训练就复杂的多。大刀的长度不够,不能采用和刺刀对等的刺杀方法,只能被迫首先处于守势。

在敌人刺杀之前,大刀手首先要将大刀放在水平位置以下,将刀背向上。在日军直刺过来的时候,大刀手必须及时反应,用大刀向上迅速猛磕,将刺刀磕飞。此时大刀已经挥动到水平位置以上,大刀手必须立即前进一步,然后顺势挥刀劈下,将日本刺刀手劈死。

大家可以看到,日军刺杀只有一个直刺的动作,速度本来极快,也利于训练。而大刀手的动作有三个,尤其需要首先将敌人刺刀打飞。这在日军直刺仅有零点几秒的情况下,挥动好几斤的大刀做这种动作,谈何容易。

这就必须大刀手,有远远超过日军刺刀手的训练才可以。

为什么会这样?实在是刺刀在兵器上的优势太大,大刀只能采用这种被动的武术。

---------------大刀的刀法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无奈兵器上占劣势,只能通过刻苦训练弥补。如果中日官兵训练水平相同,中国大刀手肯定不是日本刺刀兵的对手!

第三,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用刺刀用大刀?

有人问了,那中国人是弱智吗?为什么不用优势大的刺刀却用大刀!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压根就没有刺刀。

很多人认为刺刀不过一把刀,似乎很容易制造。其实,刺刀完全是工业化的产物,绝非手工可以搞定的。

刺刀对于钢材的要求很高,差一点的钢是难以胜任的。刺刀需要较强的工业加工技术,别的不说,单单刀上那条血槽,就极难刻出来。当年新四军采用土法造刺刀!著名的吴运铎还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天也只能造一把,就是因为血槽要一点点凿,稍有不慎就是废品。同时,刺刀的配件很多,只要制造尺寸略差,就不能按在步枪上,等于无用。

以能够和三八式抗衡的汉阳造步枪和刺刀为例,1895年到1909年共15年时间,中国最大规模的汉阳兵工厂共生产了2万1000余支汉阳造步枪,却只造了2310把刺刀。鉴于这种情况,汉阳兵工厂又花费巨资进口了专制刺刀,日产50把的一套机器,产量仍然上不去,远远够不上实战需要。

在当年,刺刀数量不足是普遍现象。无论西北军、东北军、中央军、八路军都是如此!

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的周士第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120师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你没有办法,只能用易于制造的大刀。

-------------不用刺刀是因为压根没刺刀!粗陋的大刀甚至可以由农村铁匠打造出来,刺刀则必须流水线生产!

第四,大刀队其实应该是手枪队

很多人搞不清大刀队是什么?

严格意义上,根本就没有大刀队这种东西,应该是手枪队。

所谓西北军的大刀队,并不是仅仅背一把大刀。

大刀队员一般还携带短步枪(骑兵步枪)、冲锋枪(花机关为主)、各种手枪(以装弹最10发20发的盒子炮为主,也有部分是勃朗宁)、还有大量手榴弹。

大刀队员仍然以用这些热武器为主,毕竟这些武器杀伤力大的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古代的冷兵器时代,诚然也有一些肉搏战,但远非主流。

冷兵器杀伤距离不过几米,而枪炮则强大太多。

以日军为例,远距离有重炮、山炮、野炮、步兵炮、迫击炮、坦克、装甲车、飞机,射程涵盖数公里内。

而步兵的重机枪、轻机枪、掷弹筒、步枪、手枪、百式冲锋枪、甜瓜手雷,杀伤射程从15米到1000米。

只有以上武器全部无效,日军才会在近距离拼刺。

日军有火力的巨大优势,会尽量避免近战。

同样道理,只有所有武器难以发挥作用的超近距离,大刀队这才会使用大刀。

包括所谓的喜峰口、卢沟桥、台儿庄等大刀使用较多的战斗中,冷兵器肉搏仍然不多,使用大刀绝对只是战斗中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所谓靠大刀打天下,是对抗战一知半解人的胡扯,从来就没有这种事情。

----------大刀只是手枪队的一种武器。这不是三国演义时代,靠一把大刀就能打天下!我有一把20响盒子炮,能搞定你一个班的大刀手!

第五,大刀只是部分肉搏战使用的武器

装备较好的中央军,使用大刀的战例并不多。

毕竟大刀对刺刀太不利了,只要有刺刀,谁会用大刀。

其余军阀部队中,除了装备低劣的西北军和川军之类,其他部队也尽量用刺刀不用大刀。

即便曾经在喜峰口使用大刀重创日军的29军,在装备改善以后,仍然是以刺刀为主,大刀为辅。著名的七七南苑血战中,29军也主要和日军拼刺刀。

所以,抗战中大规模使用大刀的情况很少。

------------日本人把中国大刀叫做青龙刀,这是源自于三国演义的关羽。日本人对大刀队员很尊敬,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勇士。

第六,大刀队确实有宣传色彩,在当时也是必须的

今天的战争,用美国人话来说是媒体战。

当年也是如此,中日两军都在利用宣传提高己方的士气。

日本大肆吹嘘在中国的战绩,以提高士气。以常德会战为例,明明日军占领常德已经伤亡近万人,还胡吹什么伤亡很轻微,歼灭国军数万。这让侵华日军司令部错误判断,让日军继续固守常德。

实际上日军伤亡过重,根本无法防御在国军四面反攻下的常德,被迫告知真相后仓皇撤退。

做法虽猥琐,但战时利用媒体宣传是必须要做的,也是所有国家都做的。

自从九一八开始,国军和日军实力差距太大,九一八、一二八、热河会战、长城会战严格说都是败仗。

在这种情况下,喜峰口的西北军能够利用中国千年前的大刀,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寇造成一定杀伤,是很了不起。从宣传上来说,也是一个亮点。

出于鼓舞士气的需要,战时对大刀进行一定宣传也无可厚非。

相反,你不去宣传才是傻蛋。

实际上,在抗战结束以后,国民政府在几十年内就重新写了抗战历史。

各大战役的歼敌数据恢复历史真相,没有再采用宣传的数据。

战时宣传数据,这不能成为今天某些人胡乱攻击大刀队的理由。

如果你明知道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刀队真实歼敌数据,还进行攻击,说明你无聊。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进行攻击,说明你无知。

----------------大刀是国军武器装备低劣的一种表现。抗战最后半年,随着美式装备源源不断而来,美式部队的大刀就逐步消失了,甚至刺刀也不多用了!因为,我们有了汤普森冲锋枪!

第七,用大刀对抗日军刺刀,恰恰是中国人不愿做亡国奴的英勇表现

一些作家无聊的追究大刀的若干战役,非以大刀对歼敌不多说这是吹牛。

实际上,大刀肉搏本来就不是很多,怎么可能歼灭多少日军呢?

这是火炮等重武器杀伤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不是靠长矛朴刀的汉代宋代。

使用大刀,仅仅是我们没有刺刀又不愿意投降做亡国奴,被迫操起粗劣的大刀和日军拼命。

谁都知道,大刀对刺刀九死一生,但你不愿意做奴隶,就只能如此。

萨沙的《抗战轻武器》一书中,曾经这么写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不要说手上还有大刀,就算是只有指甲和牙齿,我们也会和侵略者拼到底的。

------------没有抗战大刀英雄的牺牲精神,大家都会成为亡国奴。

持仅仅1米的大刀,面对1米6以上的刺刀,试问大刀手要有多大的勇气?

大家可以自己幻想一下,看这篇文章的朋友有几个人有这种胆量!

如果你自己没有这种勇气,你有什么资格去嘲笑这些英烈?

作为这些抗战勇士的后代,我们应该自豪祖先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怎么能反而用抨击来哗众取宠以博取眼球呢?

日本人对自己作恶多端的侵华老兵都非常尊敬,除了国家给予丰厚的养老金以外,至今这些人的牌位还放在靖国神社中。

我们却反其道行之,自己反而来蔑视践踏,摧毁自己的民族精神,这难道不是昏了头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晋安小号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