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的条件,如何引导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阿尔伯特的条件,如何引导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感谢教育联盟的邀请。
高三数学课上,老师讲到了坚毅,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一片草地被人工围了起来,草的生长情况一般,另一片草地,不时有牛过来啃食,但草势却挺旺盛。为什么?因为小草具备抗挫折能力,用老农的话讲,草是越吃越长。
老家院里有颗杏树,有手腕粗的时候,遭受了霜冻,主干死了。第二年春天,主干旁生了新芽,第三年长成了一颗小树、第四年竟结了几个果子,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死而复生。
小草,小树,面对挫折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风貌,反观我们的小孩,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小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表现往往是不知所措、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还走向了极端。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呢?造就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家长过多的溺爱孩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每个家庭生育的孩子也少了,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又只生了独生子女。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把孩子当做是心肝宝贝,正是应了那句话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孩子要风给风,要雨给雨。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全部满足,更好的满足。这在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有什么要求,其他人必须满足我,我就是天下第一,一切的一切都围绕我转。
在家,孩子可以为所欲为,但是走出家门,到了学校、到了社会,其他人还会像供祖宗一样,供着你吗,其他人会干什么都让着你吗?
没有经历过一丝挫折委屈,孩子是接受不了的,于是就会萌发怅然若失、萎靡不振的感觉。
2.孩子从周围环境学习了一些不好的方面。
我们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会学习模仿周遭的一切,不管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孩子都会对接触的事物进行模仿。
父母感情不和,吵架,母亲威胁喝安眠药、割腕,孩子全部看在眼里。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潜意识就会告诉他,可以模仿妈妈的行为。
网络上经常有因为父母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跳楼的新闻爆出。孩子知道了,潜意识已经将这种错误的做法学会了。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3.家长工作忙,孩子学习任务重,导致孩子缺乏实践的机会。
相对于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更大。同样相比我们,我们的孩子的学习压力更大。生活、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学习占据了孩子的多数时间,于是乎家长和孩子都有空闲的时间就更少了,在这少量的时间里,父母去展开对孩子的实践教育可谓微乎其微。
举个我家孩子的例子吧。
有时候我会送孩子上幼儿园,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发现路上正在施工,路被挖了一个坑,坑的周围散落着许多泥土,我领着孩子从泥土旁走过,孩子怎么也不往前走,她说那不是路,不能走。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意识当中,只有水泥路是路,而土路就不是路。孩子对路的的认识,只局限水泥路的层面,那一刻我有些自责。
家长对孩子的包办式抚养,周围不好的方面被无意识的学到了,孩子没有实践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缺少对真实世界的理解,缺少经历挫折的机会,以及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最终导致孩子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孩子只有具备了抗挫折能力,才能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屈不挠。迎难而上。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家长要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家长要一改以前的做事方法,给自我孩子成长的空间,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具体做法可以参照以下3个方面。
1.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从时间上,作为家长,我们不能陪伴还只终身。我们的生命是一条线段,家长和孩子线段的指向是同向的,但是线段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陪伴孩子走完他的整个人生,总有一段时间需要他自己去面对。
从空间上,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左右,孩子总要去接触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总有那么一处空间,需要孩子独自去认识。
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总陪伴在孩子左右,那么就需要孩子去独立行事,这就要培养孩子的处事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家长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2.给孩子独立应对日常生活的机会。
很多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保姆式包办的方式。孩子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家长全都包办了。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对孩子的隔代的疼爱更是无以复加,他们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累,遭一点罪,受累、遭罪的事全由有他们代替了。
让孩子自己去做他们力所能级的事,收拾碗筷,递个杯子,收拾自己的书本、房间,,,,,,等等力所能及的事。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的琐碎的事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3.给予孩子一定奖励。
当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或者做某件事有一定的难度,孩子经过一定的努力,很好的完成了一件事,请家长给孩子一定的奖励。
奖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也可以是一个小印章,或者是一个小贴纸等,现金或者贵重物品是不建议的。
通过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给孩子鼓励,以期孩子能够再接再厉,更加的独立。
对于孩子成长,家长要充分认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以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二)、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并及时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思想。
孩子学习总是以消无声息的模式进行的,不知不觉中孩子从简章身上学习了家长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孩子的思想,父母也要时刻关注。
1.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通常作为父母,在言传方面做的比较多,比较好。相比较身教,言传来的更快,更容易。所以家长朋友们就做得多些,但根据实际效果来看,言传的效果并不是上佳之法。
身教是很好的教育方式,相比较言传而言,身教难度大一些,但效果要好很多,100次言传的效果,或许抵不过一次身教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孩子的的过程中,父母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身教,亲身示范。
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吵架的时候,人事不理智的,行为也是混乱的,这时候做出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也会被孩子无意中学会的,因此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2.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
作为父母,我们当中很多人都关心、在乎孩子的 学习成绩,但是孩子的内心是怎样的?
家长有没有尝试和孩子进行过深度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解孩子的喜怒憎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是否快乐。
孩子内心是怎样的,孩子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不健康的想法。当孩子有不正确的认识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比如,孩子知道一些小朋友用割腕、跳楼的方式威胁父母,在某种情况下孩子是有可能效仿的。当父母得知孩子有这方面的想法的时候,就要极力对孩子进行引导。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脆弱的,有问题要及时和父母沟通,父母是最最爱孩子的。
3.引导孩子向正向的人或事靠近。
孩子在小的时候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不论什么时候孩子都在学习。但是周围的环境是我们不能把控改变的,对于不好的事情,我们要学会选择性避让。
人的思想如同一间屋子,光明多了,黑暗自然就少了。对于一些正向的人或事,家长要努力带着孩子去靠近,去学习。学习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格。
到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看历史,知名人轶事;学科技知识,了解自然规律;读书,修养自己的身心。
比如,领着孩子参观博物馆,孩子知道了,以前的工匠要刻好、打磨好巴掌大的一块玉,需要两年的时间。孩子知道毅力对于做成一件事是多么的重要。
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榜样,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认识,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认知,了解学习他人的事迹、品格。
(三)、让孩子在运动中体验、认知世间的万事万物。
1.坚持做一些达标性运动。
和孩子经常做一些达标性运动,比如说,和孩子一起一次奔跑200米,或是一次跳绳数量达到10个。200米、10个这是一个标准,设定相应的目标,孩子就会想办法努力达到,在努力达到这一过程中,培养孩子坚持、努力的品格。
当然设定的目标,是一个动态的目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运动的熟练度的增加,这个标是可以往上浮动的。运动是培养孩子坚强性格的一个好办法。长久的坚持做一些达标性运动,会让孩子具备一种目标思维,养成不服输的性格,面对挫折,正确对待。
2.适当的短时间、短距离的旅游。
孩子年龄小,可以带孩子进行短距离、短时间的旅游。让孩子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优美风景,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也许你会认为,孩子去了看过了,什么也没有记下,其实不然,在孩子的潜意识,已经深深的烙下烙印,也许未来的哪一天,念头会从孩子的潜意识迸发。
或许我们的时间或者经济能力不允许,但周末带着孩子去城郊、去乡村、去田野,去感受不一样的风景,也能够增长孩子的见识,孩子至少可以知道,原来土路也是路。
写到这里,我不由的想到了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徒步沙漠;想到了姜文消失一年,带着两个儿子去新疆吃苦;还想到了印度刘德华——阿米尔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
3..徒步远行或骑行,亦或是爬山。
当孩子年龄大一些的时候,带孩子进行一次徒步旅行,亦或是骑行也可。让孩子真切的感受优美风景的同时,接受炎热、寒冷、饥渴、劳累的洗礼。
真正的经历艰难困苦,成就一段逆着向上成长的阅历,相信以后遇到艰难困苦,也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今年网上热议的朔州老师兰会云,他带着11名学生完成了由朔州到上海的1800公里的骑行洗礼。相信经过这次骑行,这次洗礼,他的学生会真正的体会到骑行路上的艰难困苦、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巨大力量,也会深刻的感悟师生情、同学情的真谛。在以后人生前进的都上有更多、更大的艰难险阻,我想相比较其他同学,这11位同学的抗挫折能力更强。
平日里做一些达标性运动,闲暇时带孩子做短暂的旅游,条件允许带孩子远行,这都是锻炼孩子耐力、增长孩子见识、历练孩子的品格的好办法,家长朋友们都可以尝试一下,为了孩子,父母们干什么都是愿意的。
有一句话——实践出真知,用在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我觉得非常的恰当。
【结束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只能靠实践,让孩子认识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接受实践活动的思想改造、身体改造。通过实践的改造,强大孩子的内心,磨炼孩子的意志,锻造孩子的品格。内心强大,外在刚毅,有什么挫折能够压倒他呢?
中世纪欧洲到底有多黑暗?
之所以西方人会在此后回顾历史时形容从罗马帝国覆灭至欧洲文艺复兴为黑暗的中世纪,其主要原因是权力的腐败造成了民不聊生,但是要说黑暗不堪,那是有些言过其词。因为涉及历史非常复杂,所以七师弟用政治的角度给大家解读一下。
王权与神权的博弈与相互堕落中世纪在英文之中的标准翻译是Middle age,直接翻译是中间的纪元;而在一些古典欧洲表达之中,又有人将其称为midevil,(或dark age)这个词直接翻译是中间的邪恶,意为描述这段时间的黑暗。
无论是东方民族还是西方民族,描述黑暗的一般都是描述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才会有“青天”这种反义词。而西方中世纪时期的黑暗,主要是权力的堕落。
阶段一:王权依仗神权
起因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大陆就陷入了诸侯争霸的状态,其中既有君主政权的王国,也有僭主政权的城邦。诸多划地为王的君主都有一个烦恼,那就是他们王权的合法性不足,其中贵族的特权需要王权保证,而王权则需要君权神授这种说法才能站住脚。所以此时,各地的诸侯都需要讨好教廷和教宗,以神权帮助自己王权的确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真龙天子”这一说法。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各国的王权就弱于神权,各国的王必须向地区的红衣主教所妥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皇帝被国师所蛊惑和操纵的情景。而地区主教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自然是在权力空间内大肆扶植自己的神权力量——神职群体。所以牧师往往在地区里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话语权,甚至远远高于该地区的长官和贵族。在这种情况下,腐败也就滋生了,由于神权不需要理性进行保障,所以往往神职人员就可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就导致了民生的黑暗。
阶段二:王权与神权平座
随着王权和地方各诸侯财富势力和自己政治军事势力的稳定和强大之后,王权开始和神权平起平坐,此时教廷已经无法直接干预各国内部和国际事务,但是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民众又再次成为王权和神权博弈的牺牲品,为了继续积累财富和保证影响力,教廷改革了推出了赎罪卷的说法并继续在司法和道义层面剥削信徒,而王权加大了税收和兵役。于是一时间,富人犯罪可以拿钱买命,而劳苦大众整日劳作依然没有积累。
阶段三:神权对王权的反扑
在宗教改革与王权崛起的状态下,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失控,神权开始发起了对王权的反扑,其中包括蓄意跳起城邦内部贵族争斗,以神权授予不均的方式挑拨国家间战争,还有就是号召发起宗教远征。当然,其中也就包括神权对于科学研究的疯狂打压和极度恐惧,这其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例子,包括日心说,血液循环等等。
那么总结所谓中世纪的黑暗,主要就是权力的堕落,其中包括基本的司法沦丧,基本的私有权被践踏,繁重的赋税以及思想的禁锢。比如牧师肆意奸淫女性,勒索贵族,侵占土地,聚敛财富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现象。
中世纪时期与西方文明神权对于思想的禁锢确实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在中世纪时期,戏剧与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样板戏,艺术理念的创新与探索被彻底禁锢在古典艺术的范畴之内。
【中世纪教堂建筑是西方文明的瑰宝之一】
但是中世纪时期也并不是彻底黑暗一无是处,天主教对于古典文化的继承与一丝不苟使得整个西欧大陆内部形成了一定的整体认知与审美基础,神权与王权博弈导致的阶层禁锢使得民众专心于农业与商业。天主与基督教对于传教的需求与驱动,催生了整个欧洲商业的大发展,其中包括商业形式、商路和多国贸易。与此同时,神权完全掌控的教育、建筑、传播等等也为后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整个欧洲的文明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会学校奠定了欧洲的教育传统和共同认同】
为什么希特勒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继任元首?
因为希特勒早就不再信任戈林,如军备部长斯佩尔、希特勒的秘书马丁•鲍曼和副元首赫斯,都比戈林得宠。虽然戈林还是德国的空军总司令和国内经济计划总负责人,但实际上,他早已被架空了,戈林对此也心知肚明。
4月20日,参加完希特勒的生日聚会离开柏林地堡后,戈林于22日躲进他于上萨尔茨山的别墅里,起草给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和艾森豪威尔的和谈信件。在此之前,戈林和希姆莱等人,都各自谋划与盟军媾和,希特勒也对此心知肚明。
早在1941年,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一周,希特勒发布命令,一旦自己遭遇不测,戈林将成为德国的国家元首。因此,已经拟好和谈信件的戈林,向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询问1941年的命令是否有效,与盟国的和谈大局是否由他以元首的身份来主持。
戈林在电报中还说,如果在23日晚22点以前没有收到希特勒的答复,他会认为元首已失去了自由或行动能力,他会按1941年的法令自动接管德国,开始履行元首职责。接到电报的希特勒大怒,认为这是戈林在逼宫,是不可饶恕的背叛。
希特勒立即派人专程前往,逮捕了戈林及其家人和随从人员。他又在自杀前的遗嘱中,解除了戈林在纳粹党、政府和军队的所有职位,宣布他为叛国者。希特勒,还指责无能的戈林,导致了德国空军的失败,从而导致了德军的最后失败。
然后,希特勒宣布,邓尼茨为自己的接班人。邓尼茨是德军“狼群战术”的发明者,曾重创盟军在大西洋的海上运输线。但作为职业军人,邓尼茨对国家绝对忠诚。反对任何形式的媾和,认为那是极为不耻的背叛。
1945年1月,在德国失败已成定局、东普鲁士全部被苏军包围、城镇一个接一个被苏军占领的情况下,邓尼茨还下令实施了“汉尼拔行动”,将这一地区最后的海军力量,用于撤出德国士兵和普通百姓。
邓尼茨在向海军下达任务时说,“拯救东部的人民,接他们回家,仍然是我们的作战部队需要执行的最重要的任务。如果我们不能保住他们的家园,那么,我们至少应该保住他们的性命。”邓尼茨有3个孩子,两个儿子都加入了德国海军潜艇部队,二战中均死于海战。
“汉尼拔行动”于1月23日正式开始,持续了15周。邓尼茨调集了1080艘各种民用和商用船只,加上德军海军剩余的力量,在英国空军和苏联空军的持续轰炸之中,在苏联潜艇的虎视眈眈之下,横跨波罗的海,共撤出德国士兵近40万人,普通百姓共90万人。
格陵兰岛是哪国的领土?
面积2166313.54 平方公里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与欧洲的交界处,沟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西部与加拿大隔海峡相望,北部濒临北冰洋,南部濒临大西洋,东部通过丹麦海峡与欧洲的冰岛隔海相望。由于地处北极圈内的高寒纬度带,所以全岛气候终年严寒。偌大的格陵兰岛迄今为止也只有不到8万人口:其中5万多人为因纽特原住民,剩下的多为丹麦人。这些丹麦人大多是派驻当地的官员和军人,负责彰显丹麦王室对格陵兰行使的主权,因为格陵兰是丹麦的领土。
事实上最早发现并殖民格陵兰的并不是丹麦,而是另一个北欧国家——挪威:982年挪威人埃里克因杀人罪被放逐,于是在辗转漂泊中来到格陵兰定居。985年埃里克为吸引更多的移民前来这里定居而正式将其命名为格陵兰。986年埃里克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对格陵兰进行探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岛上建立了两处殖民地:东殖民地在今尤利安娜霍布附近;西殖民地在今戈特霍布附近。这些殖民地在极盛时有农场280个,人口可能多达3000人。
11世纪时新涌入的挪威移民将基督教传入格陵兰并于1126年在岛上正式设置了第一个主教职位。从1261年起挪威国王正式宣布格陵兰为挪威殖民地,在此之前格陵兰尽管是由挪威移民开发出来的,但一直由当地移民的自治共和政权管辖,挪威国王治下的中央政府其实对这里是鞭长莫及的。1380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和挪威国王哈康六世的儿子奥拉夫二世同时继承了丹麦和挪威的王位,以此为契机丹麦和挪威组成了一个共主邦联,原挪威属地格陵兰岛、冰岛和法罗群岛亦从此开始受丹麦统治。
由于奥拉夫二世年幼,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就成为了邦联的实际统治者。同一时期瑞典的贵族们同自己的国王阿尔伯特之间起了争执,于是他们宣布奉戴玛格丽特为瑞典的摄政者。1397年6月17日丹麦、瑞典和挪威的代表在瑞典南部一个距离丹麦边境很近的城市卡尔马一个堡垒内签订了《卡尔马条约》:约定三个王国共同拥戴同一位君主,建立永恒的联盟。这一联盟领有现在的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南部、冰岛、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共有124万平方公里土地。
1524年瑞典脱离卡尔马联盟而独立,而丹麦和挪威仍然维系着联盟国家,直到1534年挪威由作为联盟成员的身份降格为丹麦治下的一个省,而原属挪威的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等地由丹麦、挪威的双重统治演变为直属丹麦中央政府管辖。1776年丹麦政府独揽了格陵兰的贸易活动。1841年丹麦和挪威分治,丹麦随即把原属挪威的冰岛、格陵兰、法罗群岛转入自己名下管理,挪威曾就这些地方的归属问题和丹麦争执了很多年,直到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归属丹麦。
至此丹麦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才算合法化。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丹麦,格陵兰随即成为美国的保护地。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后美国将格陵兰归还丹麦。1953年丹麦修改宪法:格陵兰成为丹麦的一个州,与法罗群岛一样,它在丹麦议会中也拥有两个席位。1979年5月1日起格陵兰正式实行内部自治,但外交、防务和司法仍由丹麦掌管。1973年格陵兰曾随丹麦一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在1985年2月1日通过全民投票表决退出了欧共体。
格陵兰尽管是丹麦领土,不过其地位却不同于一般的领土:格陵兰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甚至能越过丹麦进行一些国际级别的发声,也能选择自己的贸易伙伴而不用看哥本哈根的脸色。丹麦作为一个小国要控制格陵兰这样一块距离本土2000多公里之外的飞地也确实有些鞭长莫及,所以格陵兰也就获得了一种超然于丹麦本土的特殊地位。2008年11月格陵兰在全民公投后获得了进一步的自治权:格陵兰自治政府将从丹麦王国政府手中接管天然气资源管理权、司法和警察权。
在此之前格陵兰尽管在内部事务上高度自治,然而在国防、外交领域还是需要服从于丹麦。2008年的公投之后格陵兰拥有了部分外交事务权,但丹麦王国在格陵兰的防务和外交事务上仍拥有最终决定权。与此同时格陵兰语也取代丹麦语成为了当地的官方语言。尽管如今格陵兰已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自主权,不过仍有一部分当地民众民众期盼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然而格陵兰这种独立诉求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格陵兰在经济上其实是高度依赖于丹麦的:2015年全岛GDP仅为22亿美元。丹麦政府每年会向“急需用钱”的格陵兰提供约6亿美元的预算拨款,这占到了格陵兰年度财政预算的六成。当然如果格陵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那么自然也就无法享受丹麦的拨款了。事实上格陵兰人并非没钱,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钱”:被誉为“世界矿藏聚宝盆”的格陵兰不仅有储量巨大且品质较高的铁矿、红宝石矿、金矿和油气资源,还有十分丰富的稀土资源和铀矿资源。
岛上可凡地区的稀土矿总量约为6.19亿吨,位居世界第二。格陵兰岛东北部就有多达44亿吨的石油,整个岛上的石油资源储量并不比中东的产油土豪国沙特少。不过资源这种东西得要开发出来才能带来现实的收益,而困扰格陵兰的最大难题恰恰也正是资源的开发问题。格陵兰的土地多为坚硬的冻土,所以无形中增加了国土资源开发的成本。在格陵兰钻探一口油井的费用高达1亿美元,如果要大规模开发一块油田则需要70亿美元,然而现阶的段格陵兰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
如果格陵兰要对国土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那么就必须拥有足够的产业工人群体。然而偌大的格陵兰岛只有不到8万人口,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国土资源开发的需要。如果通过吸收外来移民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又会对当地人口结构造成改变,那么届时格陵兰本土原住居民将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缺乏基础设施、住房条件差、教育水平低、过度依赖丹麦赠款等一系列原因事实上使格陵兰的独立诉求受到制约。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国家正在打着格陵兰的主意。
2019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咨询自己的顾问是不是能买下格陵兰岛,后来他自己也证实了这个意向。这个消息被爆出后引发了丹麦和格陵兰政府的骚动。丹麦政府和格陵兰自治政府都认为特朗普的想法极为荒谬,以致于特朗普甚至因此推迟了对丹麦的国事访问。尽管丹麦政府和格陵兰自治政府在公开层面称特朗普的想法是荒谬,然而事实上美国的势力早已渗透扩张到了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和欧洲之间的格陵兰岛控扼北冰洋进出大西洋的咽喉海域,因此具有“通两洋、瞰两陆”的独特战略意义。
当初丹麦被纳粹德国占领时格陵兰实际上就成为了一块孤悬海外的无主之地,一时间周边多个国家都开始打起格陵兰的主意。首先登场的是挪威和加拿大:挪威人本来是最早发现并开发格陵兰岛的。在1933年之前挪威一直和丹麦就格陵兰岛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尽管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格陵兰归属丹麦,不过挪威对此是心有不甘的。按说丹麦沦陷于纳粹德国之后挪威的机会就来了,然而当时的挪威也处于纳粹德国的占领之下,但和丹麦不同的是挪威在陷落之前有一部分军队及时撤到了海外。
撤到海外的挪威军队选择和自己过从甚密的加拿大作为落脚点和日后反攻复国的基地。同为北极国家的加拿大与挪威都希望能真正控制欧洲到美洲的北冰洋海域,于是两边就试图联手控制格陵兰。当时一部分挪威游击队在加拿大的支持下转移到了格陵兰岛上保存实力,然而当地民众却并不欢迎他们。继挪威和加拿大之后英国也盯上了格陵兰:英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岛上的冰晶石,因为这种矿物中含有英国在当时的战争状态中急需的铝这种战略资源。
挪威、加拿大、英国尽管在格陵兰展开行动较早,然而却应了那句老话“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相比之下反而是姗姗来迟的美国在格陵兰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当时格陵兰看到宗主国丹麦沦陷于纳粹德国之手,挪威、加拿大、英国等国又虎视眈眈就主动试图和美国方面取得联系以起到牵制平衡各方力量的作用。时任丹麦驻美国大使的亨利克·考夫曼在丹麦沦陷之后被哥本哈根取消了权限,但反对纳粹的美国和脱离丹麦的格陵兰人仍承认他对丹麦合法政府的代表性。
格陵兰自治政府讨论后决定推举考夫曼作为格陵兰驻美国代表,由他出面试探美国人能对保护格陵兰给出什么条件。最早美国方面保证:只要格陵兰为美国提供舰船的优先通行权、冰晶石的优先进口权就可以得到美国的保护,在战争中保持独立。此时美国尚未对轴心国宣战,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立国家,又有强盛的常备武力,显然是最优选择。就这样丹麦本土沦陷还不到一个月的1940年5月初美国就成为了格陵兰的非正式宗主国。此后美国对格陵兰的控制程度不断加深。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介入二战,随后美、德两国也曾在格陵兰岛上展开过交锋:二战期间美国剿灭了纳粹德国在格陵兰岛上偷偷修建的四座气象站,还直接与德国军事部队交火,美国还在岛上建立了自己最北部的海外军事基地。尽管二战后美国把格陵兰岛还给了丹麦,但之后美国仍在岛上保留着诸多特权:1951年美国与丹麦达成的《格陵兰防务协定》使美国在该地区拥有实质性军事权利。冷战时期格陵兰岛一度作为美苏博弈的前哨成为导弹、核潜艇预警和拦截系统的重要基地。
也许正因为美国与格陵兰的这种特殊关系使特朗普生出了把格陵兰变为美国领土这种想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使北极地区的冬天开始渐渐的融化使北极航道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北极航道开通后在全球的战略地位会不断上升: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气候变暖引起北极冰盖加速融化,便利的北极航道正成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纽带”和“高速路”。一旦北极航线启用必将使北极沿岸港口地区兴起新的物资转运中心,势必会带来世界海上贸易重心的转移,对地区和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北极地区国家之间的博弈也愈演愈烈: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北极探险家奇林加罗夫乘潜水艇深入4261米的海底,从而成功在北极点插上了一面高一米、能保存一百年的钛合金国旗。对此时任加拿大总理的哈珀立即发声:”我们急需采取行动维护我们在北极地区的利益“。随后美国、丹麦也都各自采取行动强化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势力存在。在这种形势下位于北极圈内的格陵兰战略地位凸显,也许在未来格陵兰又将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