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人才之谜:蜀汉本人才济济,为何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式的困境
三国那会儿,蜀汉总给人一股怪味儿,尤其是到了后期,人才少得让人捉急。据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想想也挺尴尬:一个英雄割据的年代快连,打江山的地方多得是,而蜀汉,天府之国,地肥人多,怎么偏偏就闹起了人才荒?
明明中原打得稀烂,东吴边捞边养快连,偏偏能冒出一堆名士猛将,几乎一茬收一茬;蜀地却整得跟春天刚过旱了一样,草都不怎么冒。是天理不公,还是人心复杂?这个窟窿,到底怎么挖出来的?
仔细掰扯起来吧,越想越像生活里那些亲戚家分房分地的老故事——本地的、外来的,旧交新识,谁都不信谁,谁都不敢用谁,最后闹到鸡犬不宁,大眼瞪小眼。
咱就从诸葛亮开始,说起这个“不差地、不缺人,却最难活”的蜀汉。
其实一说蜀汉,大家第一反应多半是诸葛亮那张“劳苦功高”的脸。五丈原那一年,诸葛相爷像个点灯熬油的老会计,活生生累死了。外人都奇怪:蜀汉不是一条龙,人才济济?怎么诸葛亮忙得跟陀螺似的?
那年,司马懿隔着两阵也忍不住关心:“孔明每天吃几口,干多少活?”蜀使说了实话,说相爷睡得晚起得早,事事亲历亲为,吃的饭,少得可怜。这话传出去,连司马懿都摇摇头说,“这老头,怕是快要坚持不住了。”
归根结底,诸葛亮这么忙,就是因为底下没什么能顶得住场子的人——能干的嘛,死了;不能干还硬顶的嘛,造祸。说到底,人还是少。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啦:蜀汉最初其实不缺人,刘璋当家那会儿,文武百官一抓一大把,法正、黄权,李严、吴懿都是响当当的角色。
可是时过境迁,刘备跟着诸葛亮折腾了三十来年,人才反倒不如从前。咋会这样呢?这背后,怕是有点门道。
咱们闲话不多,一点点往下捋。
最要命的,是“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这话说得好听,做起来却别扭。刘备本来主打“仁义”,搞结义兄弟团,关羽张飞那是根基里的老把式。诸葛亮更是把“人才”二字挂在嘴上。但你细瞧他们用人的路数,跟摆家务似的:谁家来的,谁能用多久,全盘算得死死的。
最奇葩的就是那几出悲剧情节,关羽守荆州、马谡守街亭、魏延死于窝里斗——一个比一个憋屈。
关羽其实不是个好领导,但关系摆在那儿,诸葛亮也不好撕破脸,结果荆州丢了;马谡纸上谈兵,诸葛亮偏要让他顶大梁,结果街亭一丢,凉州战略没了;魏延本是干将,却从头到尾没能被信任,最终死在自家人手里。
仔细合一下,三个故事像三次家庭分房——熟的用着不顺,生的扶着也不成,最后都闹得两头不沾。诸葛亮天天加班到凌晨,怕不是早晚得累出病来。
而这用人风格,源头还真要从刘备那会儿说起。刘备一进益州,先得收拾几拨人——跟过来的“老兄弟”、荆州那帮新伙计,和四川当地的一票乡土豪强。每拨人都有小心思,没人愿意真心听号令。
刘备学着刘焉的那套,“外来打压本地”,用自己带来的人压服地方势力。为了稳住阵脚,还特意重用了一批本土代表,比如法正、李严这些角色,让他们帮手清理门户,踩掉其他强人。
不过,这种“敲打一边,安抚一边”的做法,表面热闹,其实早埋下隐患。谁都知道自己只是工具,谁都没安全感。棋子多了,谁还真心给你干?
更有意思的是“荆州派”和“益州派”之间的暗战。荆州派是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自己带来的亲信,刘备舍不得放;益州那帮本地老油条,各有根基,也不容易管。
你兴关羽,张飞就闹情绪;你重马谡,魏延就冷眼旁观;你叫李严帮忙快连,孟达就想着自立。一个新官上任三把火,结果烧到自家屋檐下,全都先防着再说。
等到刘备身边的老人渐渐离世,年轻一辈又没能顶上,那叫一个青黄不接;再后来,本地势力不是被冷板凳,就是被派出远征,老马忠、张嶷这些聪明人,也只能打下手,不敢放开手脚干活。
才说到这里,姜维的命运就显得更悲凉了。外来的顶级人才姜维,按理说该受重用,可身份太尴尬——降将,没有根基,处处被防。
诸葛亮用他,只能顶风作案,培养的是个“外人”,朝堂上的旧派新派都不认他,谁也不肯拉他一把。
其实仔细想想,这就像我们小时候搬家新入小区,邻里看你是外地户口,怎么也进不去圈子。姜维能打,却没有合作伙伴,最后大家都盼他失手。
这些内耗和隔阂,一层又一层,死结打得越来越紧。莉莉总说“人才要流动才能有活力”,可蜀汉这气氛,就是流得再快,也是断流。你用一个压一个,谁真能心甘情愿帮你打天下?
看东吴,孙权左右逢源,淮泗老臣和江东新军轮番唱戏,各有机缘,谁都能逞一时之才。不妨想象成职场里那种“老板聪明,不压人,能干的都能上”,用着不憋屈,自然踊跃。
蜀汉那一套,用起来就像一大家族过分讲亲疏,外人难进,老人压新人,新人憋屈,最后吵架的多,干活的少。
事情到最后,已不是“人才枯竭”,简直是“心力耗尽”。壮志未酬的姜维,像个外乡人始终找不到归属;被伤透心的李严,干脆拱手撂挑子;派不上用场的马忠,终身冷板凳……
时间像筛子,谁都好像漏出去了一身才华。到了姜维北伐时,只能让八十岁高龄的廖化披挂上阵,那画面,真一点不输乡下的“老年协会”打擂台。
其实老话说得没错,“用人唯才不唯亲”,可纵观蜀汉这些年,就是行不通。谁都想掌控局面,谁都怕放权,结果还是自家的活计,没外人肯帮忙。
我们总喜欢说人才流失是大环境问题,但有时候,不过是小屋子里的矛盾,过度算计、过度防备。你露一手,我避一脚,最后心灰意冷;更何况天下分分合合,谁能保持一池活水?
至于蜀汉的故事,我们还能从里面学到什么?或许,就是有时候,人多不一定是福,放不下“心结”才是真的祸。
想到姜维和廖化那些老去的背影,说不定他们心里最想的,不过是“如果当初能少一些算计,多一点信任,今天是不是会不一样?”
这问题,留给年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慢慢吧。